乡村往事

作者: 家乡的水 | 来源:发表于2018-07-27 14:55 被阅读0次

                        乡村往事

          童年,青少年是人生中一段最美好最快乐的时光,没有忧愁,没有烦闹,思想单纯,同伴们在一起戏嬉打闹,每天都有说不完的高兴事,玩不够的各种活动,人生中的这一段时光总是难以忘怀,也是最留恋的。我参加教师工作前基本上都生活在村里,对生我养我的这一方土地有着一种依恋不舍的情感。

          我的家乡松庙是处在一个四周被大山包围起来的山沟里,村子依山而建,坐西朝东,现在高陵高速公路和赵马公路从村边由西向东依次穿过。七十年代之前的古村是一个趟在半山坡上的一个村庄,全村上,中,下三条用石块铺就成的南北走向的凹凸不平的街道把全村分割成三个部分,分别是处在最高处的苏家,村中间的当腰和最下边的岸底。全村以苏,王两大姓氏为主,基本上是以姓氏聚居在一块,苏家居住的以苏姓人家为主,王姓人家则居住在当腰和岸底。相传我们的祖先是在明朝大移民的年代从洪桐迁居而来,苏姓人家先来,他们在半山坡上劈山建房,垦荒种地,逐渐定居了下来。不知过了多久王姓家族成员也到此安家落户,他们在村庄的下面建起了自己的房屋。从此苏,王两大家族成员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人口逐渐增多。在几百年的发展进程中苏,王两个家族成员和睦相处,共同书写着村庄厚重的历史。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村庄并不大,村庄面貌和新中国成立前没有多大变化,偶而有少数人家建房也基本上是在村中的旧宅基地上进行,所以人口的居住相对集中,人们吃饭、聊天、孩子们玩耍基本上都在一起很是热闹。当时全村有三个大饭场,苏家的前头院,岸底的山花和老街门口。最大的应该是老街门口了,人们一日三餐端着各式各样的饭菜汇集于此边吃边聊,好一派热闹景像。当闲下来后人们也经常在这里汇聚,三五成群凑在一起,吹牛聊天,谈古论今,天南海北,家长里短,家事村事,好事坏事,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很多花边新闻,都会在这里联播,在这里群发,这里成了全村的信息中心。谁买了套新衣服,一双新鞋,谁家娶了新媳妇,谁家生小孩了,都会在这里发布。老幼妇孺,大人小孩都会在这里凑热闹,有人来了人闲手不闲,有缝针线的,有抽烟的,有讲故事的。在我的印象中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很擅长讲一些历史故事,如薛仁贵征东、十二寡妇征西等。老人的记忆非常好,他一开讲周围就会聚拢过好多人来,他把故事讲的声情并茂,深得听者的喜欢。在哪个文化生活贫乏的年代老人的故事就成了村里人消遣娱乐的一种方式。在这里有拉板胡的,也有跟着唱上几句的。当时有一个叫王秦褔的人板胡拉的非常好,每天晚上他都会拿起板胡在这里拉上好长一段时间的上党梆子曲牌,一曲曲的上党梆子悠扬的弦声响彻在老街门口,萦绕在山村的上空,着实让人喜欢。就这样有说有笑的乡村人,不怕蚊虫叮咬,再累也也常到这里,把石头当板凳,坐在乡下的大客厅里,久久不愿离去,直到月亮老高,或者镰月西斜,或者是打雷下雨,才恋恋不舍地各自归巢。

            乡村孩子的童年没有能力购买玩具,但玩起来挺欢,依据乡村具有的条件自制玩具,如铁环、弹弓、箭子等。活动的种类也很多,如男孩子的滚铁环、打耳,打弹弓,扣泥窝窝等,活动项目真是五花八门。女孩子的活动有踢箭子,拿石子,弹杏核,跳绳等。打耳是乡村孩子一项重要的活动,在农村不少木头,一般的男孩都会自己做一个耳和耳板,耳的形状是一个10到15厘米长两头尘的小圆木头,耳板的长度大约有70到80厘米的一块簿木板,手柄稍细一些。每到星期天或者假期,男孩就会五六个人为伴到一个空旷地方打耳去,既娱乐又健身。活动起来不怕风,不怕冷,有时还会忘了吃饭。扣泥窝子了也是乡村男孩的一项有趣的娱乐活动,下雨后泥土是湿的,十几个男孩相约每人做一个泥窝子,形状像今天人们用的塑料碗,找到一壁墙,站成一排,嘴中喊着“我摆窝窝谁陪呢?”的话语,依次一个人接着一个人用自己最大的气力猛扣到墙壁上去,看谁扣的响声最大,响声最大的人会得到大伙的一片喝彩声,扣的不够响的和扣不响的会引来伙伴们的一阵嘲笑声,自己了也觉得在伙伴面前挺没面子的。女孩子们的活动主要有踢箭子,箭子简单易做,用麻匹和小钱就可以做一个,三三两两经常凑在一起就踢上了,活动中充满笑声,充满快乐。拿石子、上窑、弹杏核也是当时女孩子们的主要活动,成了哪个年代女孩子们在星期天、假期最主要的娱乐方式。

            进入七十年代左右成立起来的村剧团,我们村叫文化室。我们村里有七十二把野胡胡的称号,也就是会拉弦的人很多人,俊男俏女也大有人在,很多人具有演艺才能的天资,在个别人的提议下村文化室很快就成立起来了,他们购买演出道具、购买音乐器材等,把具有演艺才能的三十多人组合在一起,利用夜晚、阴雨天、冬闲时排练成了上党梆子《沙家浜》、《红灯记》、《牛栏春暧》和《改货单》等优秀剧目,一举演出成功,在古郊乡各村好评如潮。也给哪个娱乐活动极少年代的山村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他们还经常带着道具到临村和外乡演出,把欢乐送进了千家万户,也涌现出了一批深受当地村民喜爱的乡土演员,如《红灯记》中李玉和的扮演者王保虎、李铁梅的扮演者王秀娥。《沙家浜》中阿庆嫂的扮演才者王社来,郭建光的扮演者苏保胜、以及其他演员王引玲、王有梅等。他们这些人成了人们在田间地头,茶余饭后议论的话题,一些漂亮的女演员也成了各村男孩心目中的偶像。

          通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变化,村里的年青人都先后在县城建起了自己的房屋,有的买上了小区房,住在村里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年龄最小的也在五十岁以上。村里缺少了欢声笑语,孩子们的追逐打闹不见了,老街门口当年热闹的场景也显得一片寂静,偶而有四处游荡的狗在这里逗留,再也听不见当年那悠扬的弦声。走进老村苏家和当腰残垣断壁随处可见,每到夏季杂草丛生,一些还立着的老房子,房门上挂着生锈的铁锁,让人看了之后心生伤感。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政策的实施,村庄街道和通往各户的道路已全部硬化,街道也得到了亮化,文化广场也建起来了,村委会大院内还建起了老年人活动中心。最近落户松庙村的避暑生态园建设正在快速推进,将带动全村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旅游产业方面的发展,也将带动一大批有志向,有眼光的年青年一代返乡创业,创造松庙更美好的明天。

                              苏忠学

                  2018年5月写于家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乡村往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pru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