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庄严净土就是一念不生全体现,是心清净,心空,真净土。
佛经上说,“心净则国土净”,处处都是净土,处处都是极乐世界,只要心净就国土净。
《金刚经》的这一品,梁昭明太子给它的标题是:“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前面这一分是佛与须菩提的对话,讨论修小乘四果罗汉的境界,讨论到这里为止。现在佛拿自己的经验来谈了,他说,我当年在然灯佛那里,得了个什么法吗?这个“当年”很早了,不是前生的事,是很多生以前的事,第一个给佛印证的老师就是然灯佛,后来小说《封神榜》上写成然灯道人。这个然灯佛是古佛,非常远古,地球没有形成以前那么古。佛说他当年在然灯佛那里修行,然灯佛给他授记印证,他得到了一个什么东西吗?
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说:不是的,据我的了解,你当时在然灯佛那里,你真正的境界,了无所得,一切都空,空到极点,连有所得、无所得、空的境界都没有了。须菩提答复到这里,佛不讲话了,第二个问题来了。
庄严佛土在哪里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
他说我问你,你认为一切菩萨有一个另外的世界,譬如天堂,天堂外面的国土等,一个另外非常庄严、好看、漂亮的佛土吗?
须菩提说不是的,他否认所谓的庄严佛土世界存在。
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即非庄严”,实际上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庄严。我们想象的庄严,一定是地方清净,大家闭着眼一想啊,一定想一个什么都没有,空空洞洞的境界。但是这只是你想象的,有这么一个境界相,已经是不庄严了。绝对的清净,绝对的空,绝对不是你想象的,是名庄严,所以叫做不可思议。
这三句话,正,反,最后的综合,告诉你毕竟的空灵,而你所讲的空,想象当中的空,已经是不空了。真正佛土的庄严,你没有亲自证到过,不要空洞地想。这是须菩提回答的道理。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什么叫无所住呢?应随时生清净心。什么叫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禅宗六祖初步悟道,就是这一句话,听到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开悟了。此心本来无所住的啊!因为你不明白此心无所住,无所住是毕竟空;有个空的境界,就不对了,就有所住了,就住在空上了,那是住法而生心,住在空法上。
所以真正的清净心,不是有个光,有个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他说真正的修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坦坦然,物来则应,过去不留。用我们常谈的这两句话,勉强来描写,就是此心无事,像个镜子,心如明镜台,有境界来就照,用过了就没有。
佛是什么?就像个打火机一样,咔哒!用它就有,不用就没有。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须弥山王就是讲法身,法身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以法身也是大身,也叫做无边身。他说你要得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啊!对佛的法身庄严净土,都知道了,佛的世界,佛的净土,就是这个样子。他说,我再告诉你啊!假使我讲一个人,身体大得像须弥山一样,像喜马拉雅山那么大,胖得比昆仑山还要胖,你说他大不大?那是一个譬喻,是说法身无量无边的大,永远的不生不死。佛告诉他最后的结论,“佛说非身,是名大身”。摆脱了我们肉体的身见,身见就是八十八结使第一个解脱不了的疙瘩,把身见空掉了以后,就可以证得不生不死的法身。
不生不死的法身,也是一句抽象的话,佛法只有实证,你证到了以后才知道,是法不可说,不可说,凡是说的都不对,这个就是法身。所以禅宗所讲的悟道,第一步就是要证得这个空性的法身,身见才能够脱掉,才可以说学禅。
第十品偈颂
外我无身是大身 若留净土即留尘
然灯吩咐庄严地 挂角羚羊何处寻
“外我无身是大身”,外我无身是引用老子的话,“外其身而身存”。我们学佛修道,先把身见能够解脱了,所以外我无身,到达了无身见的境界,那么第一步的学佛,已经证得了。
法身也就是大身。
“若留净土即留尘”,你心中还有一个净土,认为是佛境界,这个清净就是尘,留尘就是障碍。
“然灯吩咐庄严地”,佛不是说吗?他在然灯佛那里悟道,所以然灯佛给他授记,说他悟了,再转身修持,将来在这个世界上成佛,做教主,说这个证道是庄严净土。名词上叫做净土,叫心净,叫心印,并没有个实际的境界啊!若有个实际境界,若留净土即留尘。所以然灯吩咐庄严地,就像禅宗祖师说的“挂角羚羊何处寻”。据说羚羊睡觉的时候,把身体一翘,羊角挂在树上就睡觉了,打猎的人不知道,在地上找这个羚羊也找不到。所以说我们一切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心本如羚羊挂角。其实,只是譬喻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