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毛姆的《人性的枷锁》,刚看的时候觉得文章平淡。
阅读到现时为止,没有过多的跌宕起伏的剧情。
但不知道为什么,总感觉书中主角的身上多少有点自己的影子。
我想,自卑敏感且自尊心强,时而迷惘,时而积极,时而消沉,时而欣喜,就是大部分人年少时的模样。
再看一看书的简介,这本是以作者亲身经历为蓝本的近似于自传的小说。
才发觉人成长的心路历程是如此的相似。
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过往还是现在,人性总会坚毅而稳定地发挥其特质。
“青春是美好的”是一种幻觉,是韶华已逝知人的美梦。青年人反倒觉得苦闷无比,满脑子都是别人灌输的不切实际的想法,一旦真的伸手触及现实,总会落得遍体磷伤。
当看到这句话时,深有感触。
失去的总是美好的。
所以人在年老时回忆过去,总能发现当时未曾意识到而错过的闪光点,因而常留遗憾。
正如小时候常被长辈们告诫,要学习好,将来才能找一份好工作,多赚钱。
当时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但是却不能完全体会和理解其深意。
准确来说,是不能理解什么才算是好工作、找到好工作的模样是什么,以及钱有什么用。
在年少时期,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感觉所拥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理所当然。
温室里的花怎能单靠言语告诫,就马上体会到室外的严寒。
在高中生涯里,也曾对制度感到不满。
每天在坐在书堆里总感到无趣和苦闷。只是当年没有勇气像那些故意考零分的勇士一样,用实际行动来抗争。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是多么的幼稚。就这么浑浑噩噩地错过了,能更好地改变命运的时间点。
虽说高考只是起点,就算金榜题名,出来社会后也要经过生活的一番蹂躏。
但起点高与起点低的人,所承受的生活艰辛程度是不一样的。
如果不是的话,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在工作后还坚持去考研?为的就是想要站更高的位置,得到更多的自主权。
成年后想要追逐梦想,就必须付出比读书时期十倍的努力,要抵过流言蜚语,要抗得住寂寞,还要有强大的意志力。
当懂得这点的时候,已是中年。
现在却为下一代对功课不上心时,感到焦急与无力,又摆出老一辈的训戒出来。
尽管幼儿会像当初那个女孩一样懵懂,但如何让他理解到读书的重要性,还是家长的责任。
想当初也曾想过放养式的教育。
无论思想怎样开明,但小孩一出生后,就会不自觉地代入竞争意识。
只是,不靠怒吼和逼迫手段来让其得知学习的乐趣,还是我要不断探索与实践的课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