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了《古诗二首》,其中第一首是《池上》这首诗中,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细腻传神地刻画出一个天真可爱的“偷采白莲”的乡村小娃,小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在诗人的笔下显得栩栩如生。
在谈对“偷”的理解时教室象开了锅的沸水,孩子像小麻雀一样争论不休。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小娃去采白莲到底是天真还是“偷”?这个偷是偷东西吗?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最后我们达成共识:如果小娃真的有心想“偷”,那都不会留下那么明显的踪迹了,所以这个“偷”字更能体现出小娃的可爱。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要有重点,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其对诗句的理解更透彻。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学生难以体会的词句展开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反复朗读,在学生想象出现困难时,借助图片资源,让学生体会出“小娃的天真、可爱、顽皮”。其中对于踪迹的理解,先借助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进行引导,再出示课文中的插图理解踪迹。浮萍一词的理解也是借助图片,并没有做过多解释。最后为了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站起来,加上了动作,一边朗读,一边做动作,孩子特别有兴趣。
课已完,但还有一些遗憾。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让低年级学生进入古诗意境?怎样才能让学生更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这些问题都留给我不断思索,促使我在教学中不断研究,不断思考,促使自己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