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1389835/f7e7df5f553d53e9.jpg)
在老家,冬至又叫过冬,也是一年数得见的大日子,孩童时候,早早地就盼上这天了,到了冬至这天,过年备好的红衣服可以拿出来穿一次,没有外衣的情况下,红色内衣和袜子必穿,母亲说新冬旧年,都穿上有避邪祈福来年带年好运的说道。
可能是儿时日子紧凑东西紧缺之过,新衣服穿一日,在自己心里还有小纠纠母亲会不会忘记了再穿一日的想法,但一次也无这样的侥幸,早上睡来新衣服早被收走,旧衣服整整齐齐叠在枕头边上。
除去着新衣服,还有习俗就是吃饺子,据说冬至这天吃了饺子,一冬耳朵就不会被冻着了。
现在想起来,母亲理家真的是一把好手,那时吃顿饺子说是猪肉饺子,其实肉几乎是星星点点,也是占了肉个名,基本吃得是菜饺子,也因为沾了肉腥,一家人那顿饺子吃得甭香,每次都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不管多忙,也不管有什么别的事,年年冬至饺子是必吃的,那种仪式感,至今都让我敬佩不已。
到了后来,自己有了小家,好象婆婆这头过冬兴吃油糕,黄软米包上红豆馅,麻油一炸,满屋子都是那种油糕的香,再拿铁锅炖上烩菜,这一顿吃得也是美美的,婆婆也是坚守着这样的日子,无论多忙多累,过冬这一顿团圆糕一次也没有懈怠过,即使是小叔小姑他们有时顾不上回来,打包的份也备那儿,现在想来那已不是单纯的过节吃一顿的事,而是一位长者对小辈们的期望和祝福。
好象到了自己可以独挡一面时,过什么节吃什么的仪式感弱化了,有时是因为各自忙碌,各自解决了,有时也因为手艺拿不出手,一次两次做了不合口,家人们排斥也就作吧,最多是去餐馆或小饭店解决一顿,结完账走人,想吃什么点什么,也不存在挑剔什么的,还不用忙里忙外收拾,有时是一种程序的简化,但隐隐却觉得有些习俗,有些传承正在流失中。
有时候也在想,我们这辈好象从上辈那里耳濡目染还有点残存,在一半执行一半遗忘中,如果到了下一代,本身也没有传下去多少东西,再加上这代孩子接受的是现代生活的熏陶,动手能力更差一些,估计到他们可以独挡时,这样的习俗也不知还存不存在了。
的确有些遗憾,也有些担忧。
南方的朋友,他们过冬的氛围也浓郁,除了大众化的饺子,有的地儿还吃年糕,有吃汤圆的,有做红豆米饭的,也有冬天酿酒的习俗,北京这面好象还有冬至吃馄饨的说法,至于冬日吃羊肉狗肉的习俗,一直沿袭着,就不一一分说了,总之全国各地过冬的形式不一样,但意义和祝福雷同。
而按地理意义来说,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
所以人们常说冬至因为夜够长,也选择这天开始想念一个人,这样思念悠长动感十足的派头有了。
如果再引申到养生方面,据说冬至在养生学上是一个最重要的节气,主要是因为"冬至一阳生",自这天起阳气开始上升,体弱多病的人们可以开始按照适合自己的保养方式养生了,冬日里热乎乎的喝碗羊汤,或者点个锅仔,那种从里到外都是温暖感觉真好!
冬至之后,也就开始数上九了,漫长的九九,逐一掰着指头数过,好象还有早上起来吃豆豆的说法,记不得母亲说过是不是也与冬至能挂钩的,儿时总是头一天煮好黄豆或莜麦,放到院子里冻上一晚,早上起来再开火炒了,有点甜,咬着又嘎蹦脆的感觉,也是儿时的最爱。
也看过有资料上有讲说,冬至起昼渐长,夜渐短,是爱与希望的开启,这样的说法与母亲们那辈着红祈福也不谋而合了。
今年多事,突然觉得也应该讲究讲究了,所以早早就置办了全家红,就等着那日上身了,但是就在冬至前一晚收到母亲的通知,说娃子,明年润四月,冬至要穿黄,我的老娘,总是来这么神奇的一手,这个点了,哪哪都购不上了,只得对着一袋子红色发呆。
转头又一想,红色黄色只存在色上的区别,又怎能挡得住祝福的心理呢?何况爱依然悠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