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近几日,爱岗,敬业,诚信,友善,努力挣钱,为国争光,没有更新文章。今天得空打开简书一看,您猜怎么着?一共五个粉儿,掉了仨!
吓得我呀,屁滚尿流,赶紧写文章,这不,来了!嘿~~~
说好了,我的粉儿,不能再掉了。再掉不就成了徐铮的头发了嘛!
引言:昨日楼下贴出通知,说今日早七点停电,下午六点恢复! 果然,今日早七点十分,停电了! 哇!停电了,我的天! 灯不亮了,冰箱停了,电视停了,热水器停了,洗衣机没法用了,厨宝没法用了,排气扇也不能用了,电脑开不了了,无线网也断了,手机也没法充电了~~~~~~
停电了整个家里特别安静,厨房和厕所更是黑咕隆咚,客厅卧室也黯然无光。这感觉,让我仿佛回到了三十几年前。
那时候,沂蒙山区不是每个村都通电的,有电的乡村也不是全天有电的。为了保证工厂和不能停电的区域,我们村经常停电。而且停电的时间恰恰是黄金时段。等我进入梦乡,电才恢复。我也是从那时认识了什么是保险丝,什么是配电室,什么是零克,什么是变压器。我从一个电灯开始认知~电,嘴里嘟囔着: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自来水,大喇叭~~~~
现在想想那可能就是那个年代的人们所崇尚的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小康生活。我到了小学,课文里是这么描述的:有了电,多方便,电的用处说不完。不在路上跑和玩~~~可能是这样的吧,嘿嘿。原文应该不是这样,时间过去太久,忘记了。
停电了夏日黄昏,正直“上黑影门儿”(沂蒙山区是习惯用门儿记时辰的),晚饭刚刚开始,家里的吊扇,落地扇正美美的转动着,摇摆着身躯,为人们送着清凉,“嘎噔”……灯灭了,风扇也慢慢停止了工作,热闹的电视剧也卡顿了,银色的荧屏上留下了静止黯淡的黑白画面。
此刻,热饭倒是没吃到鼻孔里,但是突然骤停的凉风,逼出一身臭汗! 母亲划了一根洋火,点燃那盏油灯。那微弱的光煎熬着我的童年。煤油灯点燃后的烟还算少的,记得我上五年级的时候,还是经常停电。晚自习我们每个桌子上都有用墨水瓶和自行车气门嘴子做的油灯。那时做为家里有拖拉机我来说,柴油是不缺的。每当有同学没有煤油了,我都会慷慨的给他们倒些柴油。柴油点燃后的烟远比煤油的烟浓烈。不用一个小时,同学们的鼻孔都会流出黑色的鼻涕。后来,老师想办法让村长搞了几块汽车电瓶来,串联上一些汽车的灯泡给我们照明。那时的我们,挑灯夜战,努力学习,为成为祖国的栋梁做着准备。
再早几年,家里没有电器,只有两盏电灯。停电更是常有的事儿,那时父亲是个包工头,沂蒙山区叫做“把头”。经常有左邻右舍的男劳力到我家玩,母亲总会沏上一壶上好的茉莉花茶。
30瓦的灯泡发出柔和的光,大家谈笑风生,屋里弥漫着茉莉花香。可是,嘎噔~~~,停电了,母亲点亮油灯,黑咕隆咚的屋子,道也没能影响大家的心情。男劳力有的抽着烟卷,不带过滤嘴儿的那种;有的撕下一张自己孩子用过的本子卷着烟丝,这叫做旱烟,也有年长的老汉,直接用烟袋到烟包子里挖上烟丝,用手按一按烟斗,划一根洋火点燃旱烟,深深的吸一口,那满足的感觉,特别来劲。
没多大功夫,整个屋子烟雾缭绕,飘来的不再是茉莉花香,而是刺鼻的烟味儿。我和我姐跑出屋子,咳嗽不止。记得这些男爷们儿中,一个胖乎乎的二哥,还有我最亲的老舅尤为突出。他们俩喝茶最猛,据不完全统计,他两个人就能干出我家整整两暖瓶热水。
等客人都走了,满地的烟头,够母亲收拾半天。那时候,我和我姐早就进入了梦乡,电灯也重新亮了起来。
夏天停电,我们会紧着把饭吃完,跑到村子前边的河边乘凉,那片沙滩特别干净,那条小河特别清凉,战争年代,罗荣桓带领着部队,不费一枪一炮,从这条河的对岸突围,那片树林还在,我们的英雄早已故去,但是英雄的故事却代代相传。
夜幕渐临,晚饭后,电也如期停了。女人们上游,男劳力下游,洗完澡在沙滩乘凉。我会躺在姥娘铺的床单上,静静的数星星,忽然划过的流行,我嚷着让姥娘快看。那时候看见流星是不知道许愿的,难怪那时的梦想一件都没实现呢!
冬天停电了,我习惯和我姐跑出去和同伴捉迷藏。邻居家的大门后,家布道子里(方言),柴户剁旁(方言),玉米秸秆的空儿里,都是我们藏身之处!
停电,虽然错过了很多影视剧,可是丝毫没耽误我们快乐的童年。也丝毫没能影响连绵不绝的秀美沂蒙山,我们用另外一种玩法长大,成人。
结束语:亲,你那里停电了吗?
停电了 停电了 停电了 停电了 停电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