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她和妈妈是共生的,妈妈通过脐带输送营养到子宫给孩子,于是孩子产生了一种全能感,我要什么就有什么,想什么就有什么。
当孩子生下来了以后,虽然生理的脐带剪断了,但是心理上孩子还处在共生期,于是在孩子0到3个月期间,妈妈的初始母爱会让妈妈足够敏感,感受到孩子的需求并及时满足,这个时候,孩子就会发自内心产生一种信任感,这个世界是安全可控的,她并不认为是妈妈在满足自己,而会认为是我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如果这个时期的孩子没有得到任何回应,她的世界就坍塌了,她会产生生存焦虑,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容易形成精神病性问题。至于哭声免疫法,及时妈妈不予回应,但如果妈妈一直在旁边焦虑的走来走去,其实也是一种回应,只不过不是理想的回应罢了。
3个月以后,妈妈的原始母爱会慢慢消退,比如一开始孩子夜里一动,妈妈就醒了,到后来孩子可能需要哭两声,妈妈才知道,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慢慢发现,原来还有一个人,她在满足我,就发展出了自我,于是孩子在时而被满足,时而不那么及时的被满足中,学会了延迟满足,也知道了自己不是全能的。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妈妈还是和0到3个月一样的绝对的无条件的满足,孩子就会被过度满足导致安全感太好,她对这个世界就不设防,她的世界里没有危险这个概念,比如被卖到山区当老婆的大学生。如果妈妈完全按照自己的需求去回应孩子,比如按点喂养,孩子会为了迎合妈妈的需求发展出假自我,这样的人长大后不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缺乏自主性,也缺乏自信。
当然,我们不能根据妈妈在早年的养育方式来推导出她的孩子将来是什么样的,因为人在成长过程中,会有无数次被他人修复的可能,后天的环境也会影响一个人人格的发展。而在青春期就是孩子的0到6岁的翻版,三期重新来一遍,这也是修复的好时机,所以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要觉得我做了a,一定会给孩子带来创伤,一定会导致b,养育孩子原本就是一个不断犯错纠错的过程,父母能够接纳自己犯错,孩子也会习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