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成长励志心理
小孩“懂事”这件事,真的不必那么急

小孩“懂事”这件事,真的不必那么急

作者: 文海读心 | 来源:发表于2017-09-17 12:02 被阅读35次

    “这孩子真懂事,从来都不让家里大人操心 ”

    “你家孩子真乖,可不像我们那个,整天不让人省心”

    ……

    诸如此类评价,对当事孩子和他们的家长来说,可以说是很高的赞赏了。对于大多数普通的中国家庭来说,家长的教育观念里小孩就应该是“懂事的”“听话的”“要乖不要闹”,当然这种评价标准都是从他们的立场出发的。他们所要求孩子达到的“懂事、听话、乖巧”标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所处的社会阶层、受教育程度以及自身的认知深度。但是,即使不同家长之间有着个体的差异,但并没有太多本质上的区别。他们的这种要求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是违反其天性的,而在孩子幼年时期灌输的这种教育,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今后健康性格乃至健全人格的形成。


    我可能比较贴切的例子,至少从小就是大人嘴里那种“懂事的听话的好孩子”,曾经也深以为傲。但是自从我意识到这个命题之后,开始有意识的重新认识自己,这是一个并不轻松的过程。自我解剖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各种心理上的纠结和原有认知被颠覆的阵痛,但结果总是向前的,因为有意识的思考总好过行尸走肉般的混沌度日。

    当我意识到在我的身体里其实一直藏着一个不安分的小孩时,他已经被一面戴了20多年的“懂事的”面具折磨的近乎窒息。我试着去唤醒他,试着摘下伪装的面具……

    有一件事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如果没记错,那年我不过6 7岁,刚刚上学。那几年父亲常年见不到人,虽然平时爷爷奶奶也会接济一下,但是我和妈妈的生活过得很清苦。简单介绍一下背景。

    有一次二姨来家里,闲谈间说到我放学后看电视的事情。

    “放学回家就看电视,不知道写作业。”我妈说,当时的语气应该是接近严肃的那种。

    “那时候正好放动画片,看完不是就去写作业了吗?”我当即辩解。那时候还没有什么少儿频道,能看的也就央视一套那些大风车之类的动画片,每天赶在新闻联播之前播放(暴露年龄的记忆了)。

    “再看动画片就把电视砸了。”我妈显然对我的辩解不满,在我想着怎么还嘴的时候,二姨问道

    “你妈说要砸了电视,你说怎么办?”

    “砸吧,反正是你们买的。”二姨问完我脱口而出。

    “你怎么这么不懂事,还‘砸吧’?就不知道说‘妈,你别砸,我以后不看了’?”。当时给我的感觉,二姨已经在生气了。

    “你知道你妈养着你多不容易吗?还净惹你妈生气,还不去跟你妈说以后不看电视了。”

    最后说没说已经记不太清,但是这个逻辑却让我一直记着。而且在之后很长的时间里念念不忘,因为妈妈独自抚养我不容易,所以我需要“懂事”,不能惹我妈生气。现在看来这就是让一个孩子过早的体验成人世界里的察言观色,甚至于屈己待人似的讨好和顺从。事实上,从那以后我的确是在朝着这个方向走的,十多年形成的惯性思维,改变它必然需要更长的时间,但实事求是的说,效果却是个未知数。


    还有是关于我小妹的。每次在家的时候,如果赶上小妹上学,她一定会要求让我去学校接她回家。因为我会给她买一些小零食或者学校里时兴的小玩意儿,而这些,一般情况下,她是不敢和妈妈提起的,她在这方面受到的家庭教育和当年的我并无二致。某个周五,我调休回家,下午照例去学校接小妹,由于到了周末,不必急着回家写作业,我领着妹妹到一家精品店逛逛。进店之后,小妹在一排漂亮的发卡前停住,挨个看,看到喜欢的就拿起来别到头上,问我好不好看。然后照镜子再臭美一番,挑了一会儿,手里留下了3个中意的,然后她走近去看价签,看完就默默的放下了。

    “丫头,怎么放回去了?”我不解的问。

    “哥,这几个太贵了,那边有2块钱的,去买那边的吧。”

    我俯身看了一眼价格,小妹挑的发卡有两个5块的一个8块的。

    “没事,你喜欢就买,2块钱的不好看。”其实这时候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不买了,太贵妈妈会说我的,不能乱花钱。” 小妹左手捏着右手,小声的说。

    我接过妹妹手里的3个发卡,拉着她走到收银台。


    再后来,接触了不少原生家庭教育相似的同龄人,也接触了很多成长更为“健康”的同龄人。从和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人交往中,渐渐地发现了其中很有意思的现象。朦胧的认识到童年时的不同经历,对成年之后的价值观、处事方式的养成有着深远的影响,也间接地引发我反思自己。

    抛开各种具体而复杂的家庭背景,客观的说,让年幼的孩子承担他们那个年纪不该承担的家庭压力,或者仅仅是灌输那种“讨好身边人”的观念,对一个孩子来说,是近乎残忍的。这会让人逐渐失去自我意识,“我”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我需要让身边的人(不局限于父母、亲戚等)“认可”我,要让我的行为举止符合当时那批成年人的行为准则标准,并获得他们的称赞。这样的结果,轻则会把逆来顺受当成理所当然,重则影响健全人格的形成。很简单的例子:一旦人格中的自我意识缺失,就可能会把除“我”之外任何人或事当成关注的主体,尽心尽力的为别人帮个忙,忙前忙后付出时间精力,最终顺利的解决了问题,可能只是因为中间某个无关紧要的小环节,出了些许纰漏,却被人拿来指责,顺便抹杀余下99%的付出。这时候很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施助者陷入深深的自责,而非据理力争的去拿回属于自己的话语权。因为“我”并没有得到对方的赞许,我做的不够好,这是“讨好型人格”致命的一个缺陷。一味付出,不关心回报甚至以要求回报为耻,过分的自我苛责,即使受到不公平待遇也不敢抗争,甚至于失去愤怒的勇气,这是不是可以称为一种病态?


    从孤立的个例出发,不可避免的带有武断片面之嫌,但心理学上的“讨好型人格”和已经被教育者关注的“懂事听话型”家庭教育方式之间有多少内在联系,我相信仍然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命题,在此抛砖之后,也会继续完善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弥补认知短板,到时候再来纠正上文的谬误。

    以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孩“懂事”这件事,真的不必那么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qbp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