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讲述的是钱锺书、杨绛、钱媛这一家三口几十年的酸甜苦乐、悲欢离合。这是一本散文集,全书分两部分,前半部分(第一部、第二部)是艺术虚构,杨绛先生以梦境的形式表达了三人在生命最后的时刻,难舍难分的真情实感;后半部分(第三部)是岁月的纪实,纪录了杨绛与钱锺书出国留学、钱媛出生、然后回国,一家三口数十年的人生经历。杨绛先生在写这些事时已是时隔数十年,但依然写的绘声绘色,特别是一些细节,细腻、活泼,一切仿佛在昨日,不得不佩服其对家庭、对生活的用情至深。全书用语通俗易懂,无华丽语言,也无浮夸词藻,读来活泼、有趣、感人。
什么是幸福,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车、房、钱成为无数人的为之不择手段奋斗的目标,甚至有不少人忘了初心,最终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那个人。但是又有多少人能看透现实,回归于平淡。钱锺书一家,在异国他乡,虽生活清贫,为了有独立的生活空间,同时也为了生活的品质,杨绛和钱锺书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搬家;买不到印度的红茶,于是自制三合红茶;出门散步要去陌生的地方,称之为“探险”,自己做饭则是“冒险”,能吃上红烧肉就是“冒险”成功;不会做精致的饭食,哪怕是肉骨头乱炖一锅,也能有“锺书吃肉,我喝汤,女儿吃我”的趣味。没有复杂的社交,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我们仨”,无论是在异国他乡的法国、还是在战争时代的上海、还是在文革时期的北京,这一家人都能抱在一起,过平平淡淡,安安乐乐的生活,这样的日子最有安全感!
黄梅戏中有句词是这样的“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以浪漫为例,很多人都幻想,浪漫应该是这样的:去冰岛的极光下表白、去马尔代夫的海岸边结婚,再去意大利的威尼斯度蜜月……如此既浪漫,又能装X,但是这些浪漫毕竟是靠精力、金钱堆积、制造出来的,平凡的生活又怎么会不浪漫?曾经在公园饭后散步时,遇见一大叔,约莫70岁,骑着一旧三轮车在公园走,三轮车上有一马扎,上面坐着的应该是他老伴,手中拿着收音机,正在悠然自得地听着音乐,尽管公园的道路很平整,但是大叔骑的很慢,生怕三轮车走的不稳惊着老伴。突然收音机里传来一首歌:哥哥哥哥哥哥你真帅,妹妹妹妹我想把你爱……多么应景的曲子,此时,夕阳正照在大妈的脸上,虽面无表情,但那一幕,着实的令人羡慕,好一对幸福的老夫妻。当时除我之外,还有不少人驻足观看,甚至掏出手机拍照。在这对老夫妇看来,或许这就是他们平凡普通的生活日常,但在外人看来,却是羡煞旁人的幸福伴侣。而杨绛和钱锺书,即使在花甲之年,两人还能相互搀扶着去日坛公园散步,以一颗好奇的姿态去“探险”新奇的事物,回归年轻时的欢乐;就算是“我们仨”下馆子,吃饺子,耳聪的一家三口还能边吃饺,将饭店食客的谈话以“戏”闻之,三人吃饭又听“戏”,杨绛说,“我们仨”趣味无穷。你看,这些都是普通生活的日常,并未有任何雕琢,但却让人羡慕、感慨,原来生活越平淡,就越会快乐!
曾在2016年,我因很多心事的困扰,一度抑郁过,那段时间,我度日如年。后来有幸在庙里修行过一段时间,那段时间,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活在当下,懂得感恩!自那时起,我对自己的人生定位就是做一个事业和家庭兼顾的人,我的人生轨迹应该是这样的:以家庭为中心,以成员的团结、和睦、幸福为半径画圆而努力奋斗事业,不求大起大落,但求稳稳的幸福。一家人在一起,既要有对相遇相知的感恩之心,同时也要有直面生活困难的勇气,享受当下的生活,同时对未来充满憧憬,简单不做作,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平淡。
当下有不少人认为:追逐平淡,其实是安于平庸,不思进取。反观钱锺书一家,在平淡的生活中不也照样取得了傲人的成绩:钱锺书写出了近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围城》;杨绛先生翻译了影响几代中国人的世界优秀名作《堂·吉诃德》;而钱媛成长为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诸葛亮曾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享受平淡的生活,做好自己,生活亦会给你意外的馈赠。一本《我们仨》,朴实无华,简单不做作,或许能让处在焦虑、迷茫的你懂得生活的真谛:平平淡淡才是真,安安乐乐就是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