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随心而论精品随笔以文会友
扒下“孝”的画皮,露出血淋淋的站笼

扒下“孝”的画皮,露出血淋淋的站笼

作者: 天长水秋 | 来源:发表于2017-10-22 22:58 被阅读691次
    图片源自网络

    1.孝是什么

    就是对父母(活人)好,定时祭祀祖宗(死人),保证传宗接代。《尔雅》说:"善事父母为孝"。中国在青铜器时代就提出了孝的概念,并在《尚书》和青铜铭文中有记载。

    孝概念的产生

    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有关。史前时代由万物有灵的泛神到图腾崇拜,过程较短,各种图腾没有转化为地方的守护神,更没有成为国的主要神祇;另外宗教的原始表现形式——巫术,又因农业生产发展而过早地受到摧残,使中国古代的宗教精神先天不足;第三,早期本想依法治国,但因为血亲关系总要影响到法的实施,实践失败。

    以上种种迫使中国走上一条与其它文化发展完全不同的道路——孝。随着历史进程,孝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维系社会关系的宗法。

    孝的作用

    孝,是维护社会和合,实现统治千秋万代的社会基本组织手段,是保证所有人成为顺民、维护等级制的简单有效工具。

    2.为什么历朝历代都提倡孝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的终极目标是忠君。统治阶级重视孝,甚至以法律手段来强化人的孝行,其内在逻辑:用孝统一思想和行为——下事父母上忠君王,让人虽九死而犹未悔地忠于统治者。

    率土之滨都心甘情愿地为你效力,你是赵家人,你会傻到反对以孝治国吗?

    孝之下的人伦关系、礼制中满满的等级差别,尽显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下对上、卑对尊的单向性服从,虽言及尊老爱幼,但老永远在上,幼永远在下。所以无论是家庭生活、政治生活还是社会生活,都是等级制度在起作用,社会政治是家庭生活的翻版,从来不存在平等的价值观念。

    各个等级的人都在极力维护等级制,保证权力等级链条运转。你是居于权力顶端的赵家人,你会反对提倡孝吗?

    为什么只有中国或是儒家文化圈里至今提倡孝文化

    孝作为宗法内容提出,至嬴政焚书坑儒,“士”阶层虽被三缄其口,并没丧失独立人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百多年后,知识阶层只剩下为权力豢养的儒者(其他人只能改换门庭),并拥有了话语权,体验到依附权力带来的通体快感。

    儒者觉得光是自己忠心为主还不够,就号召所有人为权力效忠。直接呼唤又担心没人响应,绕个圈子,从老祖宗那里翻出孝来祭奠,于是有了《孝经》。

    秦汉以降,宋元明清,推行孝道,无限夸大孝的作用。

    孝,是他律他制文化的最集中体现,利用血缘关系并向外推演,“推己及人”,形成由下而上服从的他律链条,填补了王法制约之外的空白,同时,孝还让人心甘情愿地维持政治和合。所有人都是被装进筐子的螃蟹:彼此钳制,走不了我,也跑不了你。

    有人说不是有“天”吗?中国或儒家文化圈的天,不过是神秘化了的现实。所谓的人在做天在看,其实就是别的人——大人(或社会观众)在看。

    历史上的“以孝治国”

    自西汉举孝廉,到东汉完全流于形式。东汉中期之后,考核松弛, 察举不实,有不少滥竽充数者,竟闹出 察孝廉父别居 的大笑话。表面看是吏治腐败,实际上却是对过分强调德治的否定。

    历代统治者慢慢认识到其中存在的弊端,到明清时期,孝廉变成对举人的称呼。孝,依然对人有制约,但是不再像有汉一代。究其根本,因为德是一个由别人评价的内容,太容易作假,而且防不胜防。

    孝的本质

    一言以蔽之,就是服从长上意志。

    3.孝道是个什么鬼?

    一种文化现象,是中华文化设计的以家庭血缘关系为基础,维系人伦和谐,保持长幼尊卑秩序的道德规范;是各种社会组织、文化观念共同作用于社会成员的结果。

    孝道文化,湮灭人的自我。

    孝道文化代表作品当数《孝经》。儒者从“孝,德之本也”出发,从《论语》提炼出德之八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董仲舒概括出三纲、五常,班固给固化了,朱熹给连起来变成三纲五常。孝变成孝道,成为酱缸文化主要内容。

    在孝道文化的标准之下,委屈求全以合孝,以事父母,以事君王,个人只能长大,只能重复昨天的故事,不可能也不可以拥有明确的自我。

    与《孝经》同时代的《礼记·祭义》说:“居处不庄, 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 非孝也。”看看,你的任何行为都与孝相关联。而且,“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这些儒者还恐吓说:前边的五种事情做不好,不但你要顶上不孝的罪名,还会累及亲人。你敢越雷池一步寻找自我吗?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人们做着看上去千差万别,本质却一样的——服从长上的事;嘴里说着貌似风马牛不相,内容却只有和合的话,稍有不同就会被指责为不孝。谁敢有自我?

    孝文化扼杀个性

    孝文化注重培养人的“他制他律”。这种文化认定每一个个人都是不能自我决定、自我控制的主体,是一个不会用内省的方式做自我决定的“权利主体”。因此,就不去训练每一个人用选择或批判的方式去接受社会规范,而必须像驯服野兽一般,用外力将他制服。去长补短成为符合模子规定的形状。“大家都一样”是永远不过时的标准。

    谁赋予孝如此巨大的功能…

    统治阶层大力提倡,儒者推波助澜,孝被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明清达到极致。

    4.由孝演绎出的文化是杀子文化

    《二十四孝》中的郭巨埋儿非常具象化的勾勒出一种死亡崇拜。这个故事说,郭巨上有父母下有幼儿,碰到大饥荒,粮食短缺。为了保证行将就木的父母有饭吃,郭巨决定将出生的婴儿活埋掉。后来是以孝感动天,出现一场奇迹这个滥套收场。众观人类文化,除了孝文化之下,任何文化都没有这种新生命给即将枯死的生命让路的现象。

    孝文化模糊人我界线

    由于孝文化发达,中国人的个人从未全面盛开,下一代只要“肖”上一代,彼此关心着对方的身体,就以此为借口,跨越彼此心理疆界,导致清晰的自我从未浮现,因此才会出现人我界限不清。

    5.孝,其实是一个站笼

    从提出孝概念到今天,内涵已经有了极大丰富。这个农耕文化时代为维护统治和社会和合的宗法,用德之八维和三纲五常,构成一个钳制人格限制自我的笼子。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如同八根柱子,三纲五常有如笼子的上下两端,人从出生就活在这个无形,却无时无处不在的笼子里,任何超出笼子界限的言行都会被叫停,甚至因此而受到惩罚。

    这个笼子就像孙悟空头上的箍,社会观众及家庭成员的评判就是唐僧口中的紧箍咒语,任你有翻江倒海上天入地的本领,也得乖乖驯顺。

    这个笼子又像站笼,八维支柱带着倒刺,任何不小心的触碰都会被扎的鲜血淋漓,三纲五常像两端的顶板,超出的要锯断,不够的要拉长。鲁迅说:(中国人)照例是制造孩子的家伙,不是“人”的父亲,他生了孩子,便仍然不是“人”的萌芽。这才是代代相传呢!

    其实,鲁迅也有所不知:生于酱缸长于酱缸,跳出酱缸而有所思——如他这般者,凤毛麟角啊!

    文/天长水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锡琴:就算有心不孝,谁敢说出来呢。
      • a36c904afbbe:点赞:+1: :+1: :+1:
        天长水秋:@豫鲁心 谢谢你点赞豫鲁心!
      • 灿勋zzang:可以的
        天长水秋:@灿勋zzang 谢谢你!
      • 萌瓜桶:我好想喜欢上了这文字
        天长水秋:@萌瓜桶 承蒙喜欢,太好了!谢谢!
      • 佳佳的宝瓶子:剖析之深!之胆!👍
        天长水秋:@佳佳_y 谢谢你能读完。显示还在重复昨天的一切。
      • 淡淡春山:秋水老师,我发现关注我的,都是戴眼镜的😂😂
        淡淡春山: @天长水秋 谢谢秋水文章
        天长水秋: @淡淡春山 😄😄那咋办呢?谁让这些戴眼镜的都喜欢你呢😌
      • 轻风挽乐:谢谢分享,大国传统,大国文化
        轻风挽乐: @天长水秋 😊😊😊
        天长水秋: @轻风挽乐 谢谢阅读👏
      • 妙雨生花:一看就是读书人,棒棒哒!
        天长水秋: @妙雨生花 谢谢。读过几天书,正在继续努力😊
      • 水天一色的美:拜讀
        天长水秋: @水天一色的美 谢谢阅读!希望能喜欢!
      • e6dceb54388a:文章有水平,但是因为立场问题,观点有失偏颇
        天长水秋: @明月几时有_e222 偏正好坏大小高低之类的词语,一般理解为主观性,或者说比较之后的结果。

        同一个问题总有不同看法,一千个人看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吧,我想。
        天长水秋: @明月几时有_e222 谢谢点评!

      本文标题:扒下“孝”的画皮,露出血淋淋的站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qdlu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