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直以来,自己的写作仿佛陷入了一种困扰或者茧房中,总是寻找形式或者模板。
之前写晨间日课总找模板,写书评影评找模板,写干货文、观点文也总找模板。
没有模板,就开始纠结和恐慌,不知道如何下手,就像在茫茫大海中抓不住救命的东西,一片茫然。
事实上,写作不应该被形式困扰,如果写作有固定形式,那所有东西也就都变成千篇一律的东西了,就不会变的那么丰富多彩。
《生活,写下来吧》中作者提到:
我们也许渴望得到一套写作指南,但实际上并不存在这种东西。
写作是一件非常个人化的事情,尤其是除了公文之类的写作,更多需要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故事,给人一些有价值的启发,而不是必须让别人全盘接受。
在这个前提下,如果所有文章都规定必须怎么写怎么写,那将会多么乏味的一件事。
而且这种束缚也会把人引入一种痛苦和烦恼的境地,实在不应该推崇。
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充满了桎梏,难道还要再给自己的写作加上一道枷锁吗?
文学大家汪曾祺先生也表达过同样的观点,写作不应该有固定形式,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写。
在一种极其放松和舒服的状态下写作,不去想必须用什么样的形式,多给自己找到一些真正有价值的写作语料,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02
上面提到,写作不能拘泥于形式,需要更多表达自己的真实内心。
话虽如此,但是如果确实不知道自己怎么写,或者特别喜欢某些作者的表达方式,不妨拿出来学习研究玩味。
就比如我现在看K叔、弘丹、齐凡齐等写作大V的文章,就有一种很舒服的感觉。
看他们的文章,总觉得非常接地气,用词、表达、举例、排版都让人看了格外舒服。
比如K叔讲自己的创业经历,讲自己每天都写1万字的酸爽感觉,分享自己的关于生活的思考,关于夫妻相处之道,关于育子之方等,都感到非常生动,就像一个邻家大哥在跟你讲述自己的生活一样,娓娓道来。
比如弘丹、齐凡齐讲述自己写作的创作过程,讲自己的贫寒出身和家世,讲自己如何通过写作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讲自己这些年到底经历了什么,等等。
看他们的文章,总觉得会受到触动。
这里面除了故事本身之外,更重要的是表达上的细腻和语言上的接接地气。
阅读这个动作本身,就已经非常地耗费精力和时间,如果这时候还要把文字搞得晦涩难懂,语句不通,完全理解和体会不到作者背后想要表达的内容,那就真的无法带给人思考了。
刘军强教授曾经在《写作是门手艺》中提到,写作语言要简洁干练,才能给读者带来阅读体验。
有的文章读起来真的很难读,或者说完全看不懂作者到底想要表达些什么,有时候甚至一度让人怀疑是自己的理解能力或者知识水平达不到。
在这种情况下,谁还愿意读你的文章呢?
写文章,一方面是表达自己,这时候用什么语言都无可厚非,无非就是自己能看懂,别人看不懂而已;但是如果是写个读者看的,还把语言搞的如何复杂,那就真的没有必要了。
写文章,首先是给读者传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而不是卖弄文字,让读者去猜测你想要表达什么,这是完全两种境界。
写作就应该像透明玻璃一样,能让人看到外面的世界,而忽略了玻璃的存在,这才是好的语言,接地气的语言。
如果写的文章,文字犹如彩色玻璃,别说看到外面的世界,就是理解这个彩色玻璃,数清楚上面到底有多少颜色,就已经消耗了大半精力, 那这就是非常糟糕的表达了。
因此,总体来说, 写文章除了不必拘泥于形式外,更重要的是语言简洁干练,能让读者知道你要表达什么,这才是根本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