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罗李华易经:“敛阳养阴”化解“多事之秋”

罗李华易经:“敛阳养阴”化解“多事之秋”

作者: 7df1ebbeb39a | 来源:发表于2018-09-23 15:16 被阅读12次

每当气候变化之时,便是老幼生病的高发季节。遵循自然界气候变化规律,以采阳补阴或采阴补阳达到阴阳平衡,便是养生之道。

中医学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就是说人体阴气平顺,阳气固秘,阴阳两方面相互调节而维持其相对平衡的状态,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阴阳任何方面的偏盛或偏衰,都足以使人体从生理状态转化为病理状态。《黄帝内经》说:“阴盛则阳病(阴盛阳损引起阳衰),阳盛则阴病(阳盛耗阴引起阴衰);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故人体健康与气候的阴阳变化息息相关。

“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从秋季的气候特点来看,由热转寒,即“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人体的生理活动,随“夏长”到“秋收”而相应改变。因此,秋季养生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也就是说,秋天养生一定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正如《黄帝内经》里说:“秋冬养阴。”所谓秋冬养阴,是指在秋冬养收气、养藏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生而旺的规律,从而为来年阳气生发打基础,不应耗精而伤阴气。

那么,如何在秋季保养体内的阴气呢?关键是要防燥护阴。中医学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其其清肃,其性干燥。每值久晴未雨、气候干燥之际,常易发生燥邪为患。由于肺可呼吸,肺合皮毛,肺于大肠相表里,故当空气中湿度下降时,肺、大肠与皮毛首当其冲,这是燥邪致病的病理特征。

燥邪伤人,易伤人体津液。所谓“燥胜则干”,津液既耗,必现一派“燥象”,常见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甚至皲裂等症。肺为骄脏,性喜润而恶燥,燥邪犯肺,最易伤其阴液。肺失阴润,功能必然受到影响,因而宣降失可,轻则干咳少痰,痰黏难咯,重则肺络受伤而出血,见痰中带血。肺中津亏后,因无液以下济于大肠,因而使大便干结难解。

秋令燥气又有温凉之分,一般认为早秋气温尚温,故为温燥;晚秋气温下降,故为凉燥,无论温凉,总是以皮肤干燥,体液缺乏为其特征。温燥伤人常表现为不恶寒或微恶寒,发热较明显,脉呈细数;而凉燥伤人,则常不发热或微发热,反之,恶寒较明显,脉多不数。

由此可见,秋季凉燥,须防燥邪伤人、防燥护阴,须予当令之时增衣被,以敛阳养阴,还要进补果蔬,生津去燥。

根据“天人感应”的理论,《黄帝内经》里指出了秋季精神调神的具体原则,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说:“使志安定,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意思是说:在秋天里,人们一定要保持精神上的安宁,只有这样才能减缓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还要注意不断的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并不使神志外驰,以保肺之清肃之气,这就是顺应秋季季节特点,在精神上养收的方法。秋季精神调养,既要做到清净养神,还要排除杂念,以达到心境宁静的状态。

人们常说“多事之秋”,说明秋季容易心烦气躁,容易引发情绪低落、多愁善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把精力用在事业上,不要“争名在朝,争利于市”,应当把自己的名利看得轻一些,多做好事,多做贡献。倘若私心太重,欲望太高,达不到目的,就会产生忧愁、悲伤、苦恼。故思虑太多,便可伤神致病。

相关文章

  • 罗李华易经:“敛阳养阴”化解“多事之秋”

    每当气候变化之时,便是老幼生病的高发季节。遵循自然界气候变化规律,以采阳补阴或采阴补阳达到阴阳平衡,便是养生之道。...

  • 罗李华带你通往《易经》的玄奥世界

    罗李华带你通往《易经》的玄奥世界 罗李华带你通往《易经》的玄奥世界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

  • 冬季精油养生之道

    【冬季养生】 冬日养阴重在养肾,五行学说中,肾属水,与冬相应,主藏冬日闭藏,宣敛阳护阴,汗为阴津,汗多会伤阴,大汗...

  • 小寒养生

    小寒节令属冬季严寒,极阴之时,寒主收藏凝滞。《黄帝内经》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小寒养生要敛藏精气、固本扶元...

  • 寒露|敛阳养阴除秋悲

    2018年寒露 10月8日16:14:37 – 10月23日19:22:17 寒露(Cold Dew)是二十四节气...

  • 《易经》阴阳与春雨冥想

    “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经》从头到尾都离不开两个字,那就是阴和阳,阴阳既是《易经》的基础也是《易经》的核心,《易经...

  • 夏日为何须“养阳”         【  孙波】

    与朋友聊起夏日养生,提及“夏日养阳”,朋友不解:夏日属阳,阳气生发,阴消阳长,理应“养阴”,何以“养阳”...

  • 灸火燎原自己减红三角新财富革命论坛(三)

    【码上拓A客】 圣人(A客)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不养阳(养长),秋冬无阳藏(阳虚),养阴即养藏,藏什么呢?...

  • 易经是怎么来的?

    1、什么是易经? 易,古文易字有日月组成,日代表阳,月代表阴,易经就是关于阴和阳的经典,一阴一阳之谓道,宇宙间的万...

  • 明天冬至了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怎么养阴?慎起居,调情志,节饮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罗李华易经:“敛阳养阴”化解“多事之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qfq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