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形形色色培训班的落地开花,“女德班”以宣扬“女德”为教学内容,也应运而生。按理说,一种道德教化式的培训模式本应弘扬并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滋养丰富学员精神、增加性别认同感,无可厚非。但自开办以来,“女德班”的教育宗旨和教学内容,却饱受舆论诟病,这与其背后所倡导的价值观念不被现代文明接纳是分不开的,甚至可以说,“女德班”是现代文明之殇。
![](https://img.haomeiwen.com/i1667184/702614481e6d407a.png)
“女德班”强调女性逆来顺受,一味退避容忍。容让、谦恭、忍耐是历代传颂的美德,人们在彼此宽容和忍让中收获了他人的敬重和友谊,也推动了整个社会环境的文明化。然而,如果这种道德仅以束缚女性个性为目的,则会衍生出基于性别偏见的种种社会问题。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也会因为缺乏对女性角度的耐心而狭隘。事实上,在女性声音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倾听和重视的大环境下,这种封建的思想是社会的倒退。
![](https://img.haomeiwen.com/i1667184/57c12145035b9437.png)
“女德班”声称女性如果不能保守自己的贞洁,就会流脓、耳歪眼斜。这种显然违背科学卫生常识的教育,不仅充斥着迷信的色彩,更反映了“有毒文化”贩卖者的不择手段。女性在公共场合穿着大方矜持,确实代表着对自己、对男性的尊重,但这并不意味着,穿着夸张服饰的女性不知廉耻。性别文化的差异导致看待问题的方式不同,建立女性对男性角度的认知,普及两性差别调研,才是现代文明性别教育的应有之义。
![](https://img.haomeiwen.com/i1667184/8d513628612649b5.png)
“女德班”认为女性要自强,就需要摘掉性器官,放弃女性特点。男尊女卑的思想作为父权社会的副产品,深深影响了数代中华儿女的思想观念。延续这种压抑的教育,一方面,女子的职场优势并不能得到合理的运用和公平的评价;另一方面,也迫使男性不得不担负起养家糊口的重担、面对职场及婚恋场更多激烈的同性竞争和承担起更多的社会压力。文明社会绝不是依靠对弱势群体的压抑来进步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667184/1bd7fd345103f497.png)
“女德班”以“女德”为噱头,吸引了一些在新时代对道德伦理走向感到迷茫和困惑的人群,蔑视现代文明背景下的科学素养和开放思想,逐渐发展为走偏的文化糟粕,无益于社会个体健康人格的塑造和和谐社会氛围的形成。别忘了,“女权”本质上也是对畸形文化的反抗。
![](https://img.haomeiwen.com/i1667184/a69cbf083bd21e71.png)
其实,温柔、包容、灵巧、细腻、优雅、说服力强、善解人意、同情心强等特点向来是女性独特的魅力来源,倡导正确的”女德“观念,是对美好女性形象的描摹和向往,也是对女性特质的肯定和鼓励,更是值得男性学习和追求的品质。但不应用道德的锁链将女性至于强迫、恫吓、威胁和不人道的对待之下,不应用荒谬的道理固化性别刻板印象,不应用性别差异塑造性别间偏见和歧视的鸿沟。文化因流动而具有活力,”女德班“势必因腐朽被淘汰。
![](https://img.haomeiwen.com/i1667184/93f95ac8f05f62e2.png)
在发展现代文明和建设法治社会进程中,要防止思想领域的釜底抽薪,就要刚柔并济,既提高培训班行业准入机制,并制定颁布相关的细则,健全管理机制,规范培训内容、范围和行为,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主流媒体意识形态输出,帮助公民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另外,监护人作为孩子的直接负责人,也应该主动了解相关知识,提高辨别能力,为孩子把好教育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