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A,文化程度较低,却敏而好学,打拼二十年,小有成就。A喜欢拉着我们这帮狐朋狗友一起坐而论道站而说理,那架势颇为壮观好玩。A虽未必能舌战群儒,却常能口若悬河,不可不叹其口才好;尽管在我看来A的一些言辞逻辑不通,思想相对较为浅薄,但他胜在能先声夺人,且灵活善变,在你还未来得及醒过味来,他已经凭一个“快”字便取得他想要的效果了。
但是,如果要让A写一段文字的话,非得把他愁成林黛玉不可。毫不夸张地说,他甚至是一个“得的地”不分、“既即及”不懂的人。
反观朋友B,文采斐然,信手捏来均可成为佳篇,可惜口才很一般,有时候谈起话来,就像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用B自己的话说:“我这简直了,好歹也读过几本野书,谈天论地时我常常感到澎湃在胸,却总是有口难开。”
每每如此,我便安慰他道:孔老师说了“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看来老兄你可是个大大的君子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4888985/65d0049105dbb81c.jpeg)
若说文笔和口才,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是若要追本溯源,都必然与逻辑相关。用不太恰当的比喻来说:文笔和口才就像是两兄弟,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母亲叫“逻辑”。俗话说虎父无犬子(虎母同理),如果“逻女士”能力非凡,其儿子“文笔”和“口才”自然不俗。反之,如果逻辑能力欠佳,文笔和口才都不可能好到哪去。
那为何逻辑能力好的情况下,有的人文笔和口才俱佳,有的人只能在某方面较为突出呢?
还是拿沿用刚才那个比喻:“逻女士”依然是母亲,那么只有“逻女士”自己一人“养育”文笔和口才,那远远不够。还得有个父亲吧。那,爸爸在哪?爸爸可就多了,习得性技巧可以是爸爸,性格可以是爸爸,人生经历可以是爸爸,其他诸多主观或客观因素均可以是爸爸。
爸爸和妈妈的完美结合,分工协作,才可更好地造就文笔之斐然,口才之滔滔。
![](https://img.haomeiwen.com/i24888985/65e9c0b36cd3008e.jpeg)
其实,文笔与口才并非对立的存在。孔老师两千多年前教育我们要“讷于言而敏于行”,其中“讷”字常常被我们误读误解,很多人以为“讷”便是木讷,“讷”便是傻乎乎;其实当解释为“谨慎”,即言语谨慎。
常言道“言多必失”,言语过多,难免疏于思考而不够谨慎,所说的话便容易授人以柄。这些均是前人多有总结的道理,在此不再炒冷饭。
有一点毋庸置疑,无论文笔还是口才,均少不了训练和天赋。有足够的训练而少天赋者,则文笔可达工整,口才可达缜密;有足够天赋而少训练者,文笔可有灵性,口才可有随性。最理想的状态便是既有足够训练又有极高天赋,如此那般,足可鹤立鸡群。
以我粗浅的理解:这个时代或许还真的是不尚文不尚武就尚二百五,拿出半疯的状态,便能创立属于自己专属的IP——前文所举的朋友A,便属于此类。
伙伴们,您认为文笔与口才关系如何呢?但愿我的一番谬论,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原创作者:若安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