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接触到《定位》这本书,才了解到“定位”的概念。当时没有觉得有多么的重要,直到这月,身边的小伙伴给了我不少触点。
一位资深鸟友问我:“你是想(对鸟)摄影,还是想观鸟?要定位好。”我愣了一下。一个爱好而已,还需要劳师动众地做定位?宝宝表示“心好累!”再之后,我在傅佩荣老师的课堂上又一次遇到“定位”。这回是“人生定位”。心再累也是需要花时间去好好定位的。
天生条件: 年龄,外表,健康,聪明
成长条件:家庭,教育,专长,职业
取得成就:财富,名声,地位,权力
选择:朋友,志趣,社团,信仰
问自己具备什么条件,然后问:如果少了它,我还是我吗?你就会发现,有很多你重视的条件是可以多可以少的,甚至可有可无的;但是有几项条件你绝不能少,少的话就不是你了。
“健康”和“聪明”是我纠结的点,它们对我意义就像是手掌和手背。健康是所有零前面的“一”。至此,我一直很关注自己的健康。为了健康,我不会多次让自己熬夜。为了健康,我在饮食上小心翼翼;为了健康,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该避免哪些不良习惯。生活一切都是围绕这个主题转。而傅佩荣老师却是这么理解“健康”的。
不要把“重要”两个字放在健康上,其实你要表达的是“必要”。人必须活下去,才能创造,提升自己的价值,所以它是必要的条件,但是谈不上重要。
我是不赞同的。每一天能做一点关乎健康的事情,让自己年老的生命质量有所提高是非常有必要的。有很多时候,我们强调健康的重要性并不是为了活得更长,而是为了活得更有质量。
但是,健康是一件很不可控的事情。疾病是由基因和外界环境,人为操作所决定。也就说,我们能主观控制的部分只占三分之一。也就是说,哪怕我们穷尽一生的努力去追求健康,也不会获得完满的结局。所以要我留下一个词语,我会选择“聪明”。
接下来的成长条件,我留下的是“专长”;希望取得的成就是“名声”;选择更多的是“志趣”。最后是排序,专长,志趣和聪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