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淹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远去的历史隐约着刀光剑影,回响着鼓角争鸣。
七国争雄、穆公东扩、秦灭六国……其中的一场场战争惊心动魄。战争书写了历史,将帅们以其军事艺术决定了历史的走向,却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他们几乎总难以逃脱“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宿命。特别是在东周、秦、汉时期,只有孙武、王翦、乐羊等少数将帅功成身退,得以善终。
前清年羹尧本是文官,进士及第,后升迁内阁学士。他于康熙年间任四川巡抚,平定西藏判乱有功,雍正年间又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平定罗布藏丹津的青海叛乱。他多次平叛,战功卓著,成为封疆大吏。但后来却招致死罪。因为他助雍正帝篡位有功,于是仗着皇帝的恩宠和自己的战功居功自傲、僭越礼制。他给各地总督、巡抚直接下达公函,在信函上直呼其名。他进京时官员到郊外迎接,他从不还礼。在蒙古边境时亲王、公爵甚至驸马见他都得下跪。后来在他被贬后遭众官弹劾,罗列罪状达93项之多。死就不可避免了。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受如此高度认可和赞誉的汉初名将李广,与匈奴进行大小70余战,被匈奴称为“汉之飞将军”。但他最终未被封侯,“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他最后一次随大将军卫青讨伐匈奴,因迷路失战机又想到自己不得志的一生而羞愤自刎。不过他还是遇到了一个明君,有人在武帝面前说李广也曾参与刘陵谋反一案,汉武帝说:“说他发点牢骚我还信,说他谋反我绝不信。”他未能封侯,主要是因军功达不到标准,也与他的心胸有关。他曾因被匈奴捉住逃回而判处死罪,赎为庶人。其间曾遭灞陵尉刁难。后来官复原职他竟利用职务之便将该灞陵尉杀了,此事自然会给汉武帝留下心胸狭窄的印象。
以上两位的悲惨结局与他们自身还是有一定关系,但下面这些将领的悲剧则是君王或王权造成的了。
古代第一位著名的军事大家田穰苴,对后世军事家孙武、孙膑等产生过重要影响。公元前531年,晋、燕同时入侵齐国。内忧外患,齐景公一筹莫展。难得的是,相国晏婴从大局出发,不顾田氏是齐国政权最大威胁这一现状,向齐景公推荐了田穰苴。田穰苴通过“斩庄立信”等手段整顿军纪和与士兵建立感情,使军队面貌焕然一新,士气高昂。锐不可当的齐军未损一兵一卒,令入侵军队不战而退。田穰苴被授“大司马”一职,掌管全国军事。田氏势力因此也更加强大。
为了抑制田氏势力,高氏、国氏、鲍氏结成联盟。他们不择手段诬陷田穰苴。齐景公也为绝后患而将其革职,贬为庶民,逐出宫。在失势及对国家的忧虑中,田穰苴健康不断恶化,40多岁就病逝。
战国未,赵国大家李牧驻守北部边境雁门郡防范匈奴。他天天杀牛犒劳士兵,苦练骑射,但匈奴来犯时他只许固守,不许出战,若有擅自迎敌者斩。多年下来,匈奴都没占到便宜。见他总是不敢出战,赵王很生气,将其撤回。新将领上任后,每有匈奴来犯,皆出战,皆失利。边境白姓农垦受严重破坏。不得已又换李牧去守边,许可他的固守方式。待匈奴对李牧固守不出方式习以为常后,李牧趁其松懈而突袭,匈奴溃不成军。此后十多年边境无犯。
赵王迁二年(前234年),秦王嬴政派桓齮攻赵。李牧还是以他坚守不出的方式抗秦。趁秦军主力攻肥下之机偷袭其大营。将其回救的十万主力全歼。这是秦军在战国末遭受的最大一次歼灭性打击。桓齮不敢回国而逃往燕国,改名樊於期。
赵王迁七年(前229年)秦灭韩后,向赵发动了第三次大规模进攻。李牧还是用一贯的坚守战法。秦将王翦见这样耗下去对秦不利。于是就用反间计。一面派使者与李牧和谈,一面派间谍到赵国贿赂曾陷害廉颇的元老郭开,散布流言并向赵王告密说李牧私自与秦军和谈,相约破赵分地。赵王怒,派大将王茐替李牧。前线的李牧不受命,被赵王下令斩首。随后,秦军破赵,俘赵王迁,曾经在赵武灵王时期非常强大的赵国就此灭亡。
白起于秦昭王二十九年(前278年)攻破楚都郢。楚王被迫迁都于陈。秦国势力因此发展到南方。此后二十年白起南征北战,特别是长平之战坑杀赵军四十万,使赵之元气大伤。白起欲乘胜一举灭赵。秦相范雎怕白起声望威胁到自己,进谗言让秦昭王下令撤军。后来秦在攻邯郸时遭楚军重创,白起发泄不满,昭王怒,令白起再次领军,白起称病。昭王免其官职,废为士卒,令其迁居阳密。迁途中,昭王派使者赐剑令白起自尽。
商鞅、吴起被害是在新王上任后,变法当时还是受到君王极大的信任与支持的。而功高盖世的白起却死于一直效命的君王手中。
西汉邹阳在《狱中上梁王书》中也感慨“至夫秦用商鞅之法,东弱韩、魏,立强天下,卒车裂之;越用大夫种之谋,禽劲吴而伯中国,遂诛其身。”杜牧《阿房宫赋》中感叹:“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君王因为猜忌和不信任忠心耿耿的臣子或是被谗言蛊惑,而错失有文韬武略的将帅,从而影响到国家的兴衰。
自古穷通皆有定,胜衰岂无凭?!〔文/罗名旨 作者为媒体编辑,运作“编辑校对”公众号(editor-CN)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