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赞郁的《老男孩》或者叫《原犯罪》,相比之下,更喜欢后者的译名。前者不说和国内某知名组合重叠,而且更有一种上了岁月的温情在里头,不太符合本片黑暗属性。《原犯罪》这个译名一开始就有了黑色的影子,并且有某种隐喻。
冯小刚讨厌这部影片本没有什么可说的,毕竟每个人的喜好是不一样的,我们没必要去强求千篇一律。自然,走幽默喜剧路线的冯小刚有讨厌它的理由。正如冯小刚所说的一样,这部片子里充满了暴力、血腥以及乱伦,但恰好这些就是这部片子所为我津津乐道的原因。
一开始的音乐就奠定了整部片子的行进基调,我们似乎看不到有任何温情的停顿,一直到最后,我们才稍稍能从最后的温柔中得到一丝喘息。但这不是安慰,在和主角一起历经各种残酷血腥之后,这最后的柔情似乎显得那样令人心痛。像是挖空了内心里的温情,虚假面具,最后不得不直面现实。
一、卡夫卡式的情节设定
这是影片第一个让我着迷的地方。莫名其妙被拘禁在一间屋子里长达十五年,故事的进行就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如同卡夫卡《变形记》里的出场,格利高尔成为甲虫是必须的。卡夫卡式的开始就有让人迷醉的效果,我们很快可以忘记这是个不太可能的情节设定。也许导演怕我们不容易接受这一现实,还特意在开始安排了一段让人啼笑皆非的闹剧,就在我们准备对主角放心的时候,同样的剧情再次上演。生活充满了无常。不过在艺术里,没有偶然只有命运。
二、侦探小说般的发展剧情
电影一开始就给了我们足够注意力去期待接下来的剧情发展,这种剧情设置不算新颖,只能算常规。虽然不是专业电影爱好者,作为一名普通的电影爱好者我也知道这不算什么,但不能说常规就不是本片值得说的因素,我想换了其他种方式让电影继续下去,想必会对电影的整体质量大打折扣吧。而且正如开场让人精神紧绷的音乐,剧情的发展需要节奏感十足的侦探味,而且也是暴力和血腥需要的背景烘托。
三、全片饱满的血腥和黑暗气质以及其伦理性
暴力血腥既是这部片子成功也是其落人口舌的一点,同时也是最吸引我的一点。我一向不喜欢看暴力和血腥场面,大多数暴力和血腥因素是影片为了吸引眼球而加进去的,纯粹只为一饱感官之乐。不排除惊悚片作为电影一大板块的存在,但我讨厌故意加进不符合片子风格的惊悚,这让整部片子不伦不类,彻底成为观众需求的失败品。而这部片子被定义为惊悚,我认为是不恰当的。我觉得更因该把它定义为一部伦理片。片中的暴力血腥我认为是不可缺少的,唯独通过让大家不能接受的血腥感受才能更好地表达作品的主题。姐弟乱伦,父女乱伦,这些禁忌的话题是人们一直以来难以接受也是轻易不会触碰的字眼,所以称之为禁忌。打破这禁忌需要破坏力,当破坏元素足够强大的时候,便能打破人们固有的道德伦理观。我相信大部分人仅仅只是排斥谈论乱伦,但一般不会去想乱伦,既由于自身对禁忌的害怕,又因为社会对乱伦的集体厌恶。所以每当出现不伦之恋,大家总是一致的腔调。社会集体强大的力量让大家共同噤声。感情的判定里有这样的界定么?需要别人来告诉你应该爱谁和不能爱谁么?你认为自己有资格去评判别人的爱情么?朴赞郁通过极端暴力和血腥的方式告诉人们里面的痛,而唯有通过极致的痛才能让大家对这禁忌之恋富于同情,然后让爱自由,不再让舆论强奸爱情。朴赞郁导演强调的应该是同情和宽容。这部片子里有两段不伦之恋,姐弟和父女,不同的是前者是自愿然后悲剧收场,后者是被迫接受然后也是悲情收场。姐弟恋的悲剧正是舆论和伦理的悲剧,爱情的巨大仇恨才使故事有了卡夫卡式的梦幻开局。任何一个身在爱情中的人都是疯子。父女之恋就比较像是常规的对待伦理的观点了,很明显父亲是在乎父女关系的,所以才有了自断其舌的举动,但那何尝不是爱,当然可以说也是父爱。只是通过催眠而产生的爱情最终也是爱情,虚假在真爱里无所遁形。片中的父亲所作所为一方面是出于对女儿的爱,一方面是源于爱情。他无法接受自己这一点,一开始姐弟恋正是因为自己多舌而变成悲剧,从开始他就是反对不论之恋的,但是残酷的剧情接下来告诉他,他自己犯下了人类的原罪——原犯罪——他一开始质问李宇真,“你竟然和你姐姐上床?”,没想到最后竟然成了炙烤自己的烈火。所以影片的最后他乞求催眠师对自己催眠,哪怕知道记忆被扭曲。这不伦之爱最终还是需要遗忘自己的身份,忘记不论之恋中的伦理关系才能得到最后的拯救。但那已经不是不伦之恋了。
故事开始不久和最后都提到过一句话,“纵使我是禽兽,难道就没有资格生存吗”,这句话更像是为不论之恋向社会做出的控诉,正如李宇真电梯里的自杀。唯有通过这般黑暗,以暴力和血腥穿透虚言假意和自欺欺人,这是这部片子带给我最为生动的解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