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说最近的新闻吧:一个隐居在洛杉矶郊外的,行为古怪、衣着邋遢的日裔美国大叔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他就是如雷贯耳的“中本聪”-有史以来最成功的虚拟货币-比特币之父。令人大跌眼镜的是,研究加密货币的比特币之父居然还真会以“中本聪”的真名现世。而他曾在中情局秘密工作的背景,更让人不禁怀疑“比特币”会不会只是中情局的一个庞氏骗局的“项目”。或许斯诺登最有发言权了。
切入正题,诞生于2008经济危机的比特币,一直以来视为抵抗通货膨胀,解决货币超发,挑战各国央行权威,甚至替代主权货币的产物。于是乎,去中心化、DAC分布式自治系统等一系列“先进名词”,以及透明,安全,防伪,匿名,交易成本极低等一系列传统货币不具备的优势不断见诸报端。但尽管如此,比特币还是受到了不少国家政府,经济学家的质疑甚至抵制。比特币将来到底有没有可能取代货币的一部分职能,甚至替代货币呢?我们就试着从货币学的演变史上找一些答案吧。
先来看看西方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对货币的理解,他认为货币起源于分工和交换,人类社会的进化,从原始形态的分工和交换,逐渐演变成人为的分工和交换。这时候就产生了交换的媒介物也就是货币。因此,流通(交换)是货币最重要的职能。“红色”经济学的鼻祖马克思继承并发扬了斯密的货币理论,他提出货币的本质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具体表现形式为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大职能。其中,马克思认为货币是一种商品,而商品是有价值的,价值体现在物化人类劳动上。所以货币是要有价值的。那么比特币有价值吗?能物化劳动吗?挖矿是一种劳动,但实实在在浪费的是原本可以用在生产的算力和电力。由于机会成本,比特币的价值可能是负的。不过如果将来能把挖矿的算力和电力都保存在云端,用于譬如人类基因图谱的破解、互联网产品的开发,那比特币就有价值了,这值得我们思考。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比特币会不断进化,也会变得更普及,只要越来越多的商家接受比特币,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比特币,这些职能应该可以实现的。如此看来,按资本论对货币的理解,只要比特币实现劳动价值的物化,也就可以成为货币的替代品了。
果真如此吗?20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费雪在《货币购买力》一书中提出了费雪方程式:MV=PT,M为一定时期平均货币数量,V为流通次数,P代表了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而T代表了商品和服务交易次数。也就是说,一定时期货币供给量要等于商品和服务产生交易的总价格。比特币如果根据费雪公式,M=PT/V,M边际递增至2100万,交易次数T和流通次数V保持一定比例,商品和服务的价格P就只能限定于2100万了。而现实情况是比特币流通次数远远无法和货币交易次数保持一定比率,而到2040年比特币总量也无法满足商品和服务的标价需要。可见,比特币的流通和发行总量制约了其成为一种合格的货币。不仅如此,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发展了货币数量论,提出了货币需求理论,他认为货币是一种资产,它的预期收益率取决于非货币性资产的预期回报率。而目前比特币更像是投资品,它的预期收益率更像是一种投机。当然,如果将来比特币被人们认可,出现比特币银行通过比特币商业借贷,甚至研发金融衍生工具,使存入银行的比特币持有者拥有一定预期收益。这将大大增强比特币的流通性,提升比特币使用价值,未来的想象空间还是非常大的。
最后,来看下比特币脑残粉最推崇的奥派经济学代表哈耶克的货币理论。哈耶克认为,货币和经济关系密切,货币只要保持中立且数量一定的,消费品和投资品的货币量是可以由市场实现均衡的,央行的超发货币是导致经济失衡的主要原因。他甚至鼓励私营银行发行货币。可以说,比特币的理念和哈耶克的思想不谋而合。但这种彻底反对国家干预,实现经济自由的论点也未必站得住脚,由银行之间竞争来发行货币是否能稳定货币供给量?是否会存在猫腻?反观如今的虚拟货币何曾相似,莱特币、PTS、甚至狗币也层出不穷,价格波动也很大。可见,这种完全去中心化,反政府干预的货币体制,除非设计得很完美,否则还是取代不了目前的货币体系。
货币从诞生至今已有几千年了,而比特币才走过短短的5年。虽说,目前比特币还存在了不少重要的缺陷,但它还是具备了一定的货币特性和职能,相比目前的法币也有以一定的优势。而且,它还在不断地进化中,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即使完全取代不了货币,也能够成为一种货币的替代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