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力量——要唱念的儿时童谣
有些文字要挂着表情,演着动作,分外有语感、节奏感地唱念出来,才应情应景,有效有趣。如,我能记得的几首儿时的童谣。
之一:“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这是当一个小男孩哭闹不止时,最好由一个稍大一点儿的梳着俩小辫的小姑娘,带着嘲谑的笑,双手边拍边念。结局经常是小男孩为了表示不是“要媳妇儿”,就气哼哼地不哭了。
之二:“拉大锯,扯大锯,姥儿家门前唱大戏,接闺女,请女婿,小外孙儿,也要去。”这是两个孩子,双手交叉相握,胳膊连成X状,彼此有韵律地一前一后拉动着念,小脑瓜儿和肩膀都左摇右晃的;有时念是循环重复的,语速和拉动的速度会同步由慢而快,并伴着较劲儿,直到两个人乱作一团而停。既开心,还锻炼。
之三:“摸摸毛,吓不着。”这是当小孩子被突然跳出来的小狗儿或者飞来的皮球吓了一跳时,家长会怜惜地抱着娃儿,摩挲着娃的头发,柔声地念。孩子得了家长身的温暖、手的安抚、言的慰问,很快会平复、高兴起来。我小时候跟着爷爷住,有一年大概7岁吧,因发烧和爸妈一起睡,夜间因病从梦中惊悸而醒,我爸也立刻醒了,用他的大手摸着我的额头说“摸摸毛,吓不着”,我记忆深刻,这似乎是我们父子最亲近的一次表达。
流萤于2022.4.1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