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以读书为主题,开展了足足一个月的活动,可见文化在这里所受重视的程度。这个城市就是深圳,一个曾被讽刺为文化沙漠的地方。如果当年这里确是文化的不毛之地,通过十几年读书月的浇灌,如今也早已是文化的绿地。因读书而受人尊重,这个响亮的口号,彰显了人文的回归和智慧的力量。文化不再被挤在角落,不再被束之高阁。而是像旗帜一样被重新祭起,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猎猎作响。数千项活动密集展开,处处人头攒动,书页散发的墨香飘满城市的各个角落,人们尽情享受着一场文化的饕餮盛宴。
每当此月,本地的文人学者总是不够用,于是一批国内有名的文化名流都要被请到深圳做客,讲座对话,品评人物,推荐书单。人们争相参与活动,不吝采购书籍,以示自己是个热爱读书之人。即便是那些平素不摸书本轻慢文化的人,在这种出入皆见书籍的氛围中,也会情不自禁地驻足侧目,裹挟其中。各文化场馆早早地发函延请大家鸿儒前来助阵,请不到最有名望的耆宿,就请一些势头很劲的中青年精英。实在是抢不到外来的和尚,就以本地的文化人补缺。不管如何,一定得有些名流和行家来引领大家一起阅读,如此方得匹配读书月。
我也很荣幸地成为活动的本地文化候补人,来回穿梭在各种读书活动中。当然,我会很认真地谈些读书心得,推荐一些经典书目,不仅要对得住邀我者之真情,更要对得住听我者之真心。
读书月对于市民读书无疑是个极大的促进。常年自觉读书者也就罢了,即使没有任何读书活动,他们一样会有计划地阅读,因为阅读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习惯。但不少市民是有一搭没一搭地读书的,有空才翻翻书,没规划,没目的,读点闲书而已。还有些市民从年头到年尾都不曾摸过一下书,有时并非是因为没时间读,而是缺乏读书的心气。沉不下心,就凝不了神,光有读书的意愿是远远不够的,拿着书就走神分心,怎么都读不进去。虽美其名曰读书,实则分毫受益皆无。所以读书也是一种能力,起码得先具备在混乱忙碌的生活中安静下来的本事。
虽然按照名望分为国家级文化人和本土性文化人,但读起书来可不分这个,那些来回讲座评述作秀的人未必就得了读书的真谛,忽悠一下活动承办的机构,惊艳一下鲜于阅读的市民或许还行,对于真正善于阅读勤于阅读的人而言,就未免显得苍白浅陋了。我如今也加入到阅读沙龙行列,到处推荐连自己都没有阅读或者细究的书籍,心下很有几分惶恐,生怕自己也成了那些没读几本书就急着说书读完了的肤浅文化名人。好在我推荐完阅读书单后,会及时补课,将其中未曾涉猎的部分赶紧囫囵吞枣地扫上一遍。故而在建议别人多阅读的同时,我其实也在劝自己勤阅读。
一个读书月下来,我相信,大多数市民的家中或办公室都会增添些书籍,多了些书香,有些人还真会乘机静心读上几本书,即便不读,也好歹培育了些许书卷气,不至于像从前那般满身俗气。至于我自己,则在坚定维系读书习惯决心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堕落为作秀文人的警惕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