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起床,明显感觉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煤烟味,嗓子呛,想咳嗽。临窗一看,果然,远处的建筑早已淹没在一片灰色混沌之中。重度雾霾再次侵袭京城。
若转而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地方,反而会醉氧吧。
厌烦了如此时常不请自来的沉重灰度,内心无比渴望那份蓝天碧水。于是打开微信,写下了这句自嘲与向往。
01
生活在北京的人应该知道,去年秋季至冬季期间,北京并没有像往年那样污染频发,雾霾天只是零星地来过几次,重度污染天数也是少之又少。于是,有人在媒体上说,政府执行的各项政策果真奏效。
看到日渐增多的蓝天,吸着来之不易的清新空气,我也和朋友愉快地感叹道,原来雾霾是可以这么快治好的。随即对北京未来的空气和环境,信心满满。
然而,我还是高兴得太早。今年开春以来,重度空气污染警报一再拉响,春节过后未见几个透彻的蓝天,京城居民一度被裹挟在令人抑郁的阴霾之下。今天,污染程度更是直接爆表。官方公示的PM2.5为500,但实际指数超过1000,直逼2000。人们纷纷尽量避开户外活动,但其实,即使呆在室内,也难以彻底逃脱雾霾的侵袭。煤烟味无所不在,呛得嗓子疼痛,只想咳嗽。
厚厚的灰霾,像一只巨型笼罩,将整座京城桎梏、淹没,令人窒息,无限苍凉。
02
原来,去年下半年的蓝天表现,只是一种假象,尽管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措施,比如实施煤改气、煤改电政策,但至少目前看来,依然是治标不治本。需要做的还远不止这些。
难道我们真的要像某些发达国家那样,一定要经过几十年的痛苦挣扎,才能彻底摘掉“污染”这顶帽子?
来看看其他国家治霾所用时间:
日本:30年
德国:30年
美国洛杉矶:60年
英国伦敦:30年
列举其他国家的治霾历史,无疑是令人心情沉重的,我们能否不走他们这条艰巨、漫长的老路?
国家经济是需要发展,但,不一定就要以如此大的环境代价,以致人们的健康生命代价来做交换。尤其,现在是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相较几十年前,有了质的进步、飞跃,理论上,只要下定决心,在总结他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完全不需去复制那个可怕的时间长度,完全可以更快更早地治好雾霾。
记得2016年,曾经有一篇题目为《我们其实都在等待雾霾下的冤魂》的文章,发出后不久成为爆款,对其中的观点,我也是深以为然。
多年以来,北京的雾霾一直未见多大改善,偶尔呈现的碧水蓝天,至多是一种“回光返照”,之后瞬即死灰复燃,久久挥之不去。
小时候,对家乡的青山碧水熟视无睹,现在看来,那真是一种奢侈,千金难买的奢侈。
但愿我们不要等待,更不要成为雾霾下的冤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