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建立是为了描述刺激的变化规律与潜意识内外向分型的关系,但众所周知,内外向的定义与排除干扰非常复杂,因此本文的规律成立需建立在作者的定义与一个“完美胎儿”的假设之上。
“完美胎儿”:又称完美新生儿,即本身无任何先天性缺陷,也不携带任何可以影响性格的基因的胎儿处于子宫内的精神状态。可想而知,这样的胎儿的精神状态必然只有生物最基本的生理需要,也只会被后天的刺激所影响。由此,通过对“他”的刺激,我们便可以观察刺激及其强度的变化对其性格的关系。
当一个个体处于“完美胎儿”状态出生后,生物本能驱使他感受更多的刺激,并进行判断和趋避(精神分层论),对他有利的刺激称为正面刺激,反之则为负面刺激,当刺激内的信息含量大于他所能处理的最高值,便会出现一部分无效刺激。当个体建立起了一个有规律的,能被其他个体接纳或不排斥的应对刺激的体系时,便称为有了个体性格,简称个性。在建立个性之前,刺激对个体的影响更多的以潜意识为主,同时也基本奠定了个体的内外向分型。
内外向分型:本分型是以界定个体对刺激的处理能力不足时寻求解决方法的倾向为目的建立的。此定义完全基于个体的主观感受,而不是外在表现,因此会出现“假外向”和“假内向”。
内向型:个体倾向于向内,即在自己觉得“安全,熟悉”的区域内寻找解决方法,或试图获得理解。
外向型:个体倾向于向外寻找解决方法,不在意寻求理解的人与自己是否“安全,熟悉”。
一般来说,正面刺激有助于个体产生外向型性格倾斜,负面刺激有助于个体产生内向型性格倾斜,但由于无效刺激的存在,并非所有的刺激都会起到应该起到的效果,最终的性格往往定格于刺激的可测与否,如果刺激的规律对个体来说可测,则个体倾向于外向型,反之则倾向于内向型,即个体无法构建一个有效应对外界刺激的体系,这是基于生物的探索本能决定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