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天我发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玩微信朋友圈时,对朋友的上图或是小视频都会好奇问一句:“这是什么?”然后继续往下拉时,发现我在楼上看到的,只是图片或小视频的“连续剧”。我完全不用多此一问,只要往下翻,就会找到为什么。
由此,我调侃自己,在朋友圈里向下看的能力还是挺强的。如果我们永远只是停留在事情的表面下结论,我们会得到事情的真相吗?
总结本上,有学生对我说:“这两天政治背得很艰难,想不通当初大家都会一直坚持背,如今很多人宁愿选择抄,都不会背了。”随后有发表了对这些“懒学生”的评价。我回复他说:“别着急说他们偷懒不求上进,我们应该想一想为什么当初都选择认真,而现在不认真了?找到原因,或许又是认真的开始。”如果,我都去认定就是这些孩子不认真、学习态度不端正,我还会去思考为什么?还会去站在他们的角度试着理解和读懂他们吗?
“对与错”就真的那么重要吗?(二)
有学生很气愤地在总结本上发泄他的情绪。说碰见我班科任老师,喊了“老师好”,但老师很拽,没有搭理他,高傲地走了。同时,因为过关他完成得很快,又被老师冤枉说是抄的。让他更是火冒三丈。我把该生叫来,和他沟通。告诉他,谁遇到这样的情况都很难受,但很多时候事情不如我们表面看到的那样。如果我们不去给别人“贴标签”,试着下定论,而是带着好奇的眼光去走近他,你就会发现事情不会像你想象那样。
类似默写过关被老师冤枉的事也发生在另一个同学身上。这个同学告诉我,刚开始他也很愤怒,后来想到我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过关。老师不相信是他的事,我再写一遍不就得了吧。多写一次多加深我的印象,是好事。
对于第一个觉得自己很冤的学生而言,如果换做是平时,我相信他也会像后面这个同学一样,妥善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事情。只不过刚好遇上他给老师打招呼,老师没理受挫这事,所以他有点情绪化了。
由此,想到了前段时间我写的有关“差生”的一篇文章《看见,是教育的开始》。当我们内心已经认定他是差生时,我们所作所为除了不断围绕他是差生以外,还能为他做什么?当你已经评价一个人的行为是“差生的行为”,那么你还有什么好奇心和慈悲,去了解对方行为背后一层又一层的动力,去如实如是的看见对方呢?
“对与错”就真的那么重要吗?(三)
同样,对于这个对科任老师很有情绪的学生,之前也在总结本上大骂过我。后来第二天看我的表情又特别尴尬,只要我的眼光关注到他,他的眼神会立刻躲开。下来,我在QQ上主动和他聊,聊他给我带来的感受,聊我对这事的看法,聊走了他和我之间的疏远和尴尬。现在,他心里有想法,都会在QQ上和我说一说。
如果当初我摆着“你骂老师你不对,你必须赔礼道歉”的架子去一本正经教育学生,最后会是什么样的结果?我还能得到他的信任吗?
同样也有很多老师都会不解地问我:“为什么你班的孩子什么都要给你说?”因为学生告诉我的事,我都会提醒自己,不要去定位谁对谁错,而是思考这件事发生的背后原因是什么?这件事可以让我们汲取哪些营养?
记得初一,我就告诉我的孩子们。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只有做好事的人和做坏事的人。我们都是成长的人,在成长这条路上,懂得不断调整自己。比如,上课走神打瞌睡现象,提醒自己尽快调整过来;心情难受有负面情绪了,这是正常的,像电视换频道一样把自己调整到阳光地带。
“对与错”就真的那么重要吗?(四)
某天,我和某年轻班主任聊天。我感叹:“当班主任的最大幸福就是学生没有给你摆烂摊子。”
深得年轻老师的认同,他新接班,班主任的琐碎繁杂让他深有体会。有时候,我们要控制自己都是比较困难的事,更何况一个班生龙活虎的几十个孩子。如果我们总是用“对与错”的观点去指责评价孩子,当孩子达不到我们的要求时,我们就会觉得特别焦虑。但反过来,如果我们明白孩子应该有他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成长时,我们控制学生的欲望就不会那么强烈,也不会让自己焦虑。
这学期初三,我班学生也没让我省心。有玩弹弓把别班教室玻璃打碎的,也有做了化学实验把火柴带回教室玩火的。虽然不愿意去看到这些事情的发生,但在不愿意的背后我又惊喜的看到了学生的成长。玩弹弓的学生因为害怕惩罚想选择事不关己态度,自己反复说服自己后,主动承认错误,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玩火的学生也是如此。如果我们仅仅只是停留在对与错的表面上,错了就批评惩罚孩子。你无法理解他心中真实想法,看到他的情绪,他愿意和你坦诚交心吗?他还能汲取他经历这些事情的营养吗?他的关注点除了停留在自己担心受怕上,他哪有心思去积极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对与错”就真的那么重要吗?(五)
我们都意识到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什么是高情商?高情商就是能较好调整自己的情绪,灵活处理事情的能力。如果我们总是用对与错、用应不应该去评价孩子,去一本正经地教育孩子。孩子哪来处理情绪和事情的高情商?就如我说到和科任老师生气那个孩子,他的脑袋里就有“你没回应我,你是错的;你冤枉我,你就是错的”这样的观点存在,所以无时无刻他会都拿出这观点去评价别人,而不明白任何事情都不会是绝对的,更不会有好奇的心理想要去探索为什么?他会有因地制宜、较灵活处理事情的能力吗?
现实中有很多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一边是复制这样模式那样体系的教育教学,而同时想用约束限制的框架培养高素养、具有创新力的学生。创新力就像试卷一样,背一背就考出的高分吗?如果处处都是对与错的评价,限制发展的手脚,谈何创新?如果电视只能是电视,电话只能是电话,还能有今天的智能化手机吗?对与错就那么重要吗?对与错是最肤浅的看世界的方式,一旦评判对错,便不会再更深入的探索真相。在对与错之间,还有一个更广阔的灰色空间叫自由,自由是创新的温床;智慧是自由的必然产物!
教育,不是解决孩子的问题,而是为了发展孩子。师生携手同行的一段旅程,内化到孩子心里的绝不是知识,而是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若真站在孩子成长的角度去考虑,就少一些对孩子教育的是非对错观。只要关注孩子,看见孩子,理解孩子,教育智慧就会由内向外自然表达!
“对与错”就真的那么重要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