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如何不畏惧失败:成长型思维

如何不畏惧失败:成长型思维

作者: Phoebe_cac5 | 来源:发表于2017-09-26 00:29 被阅读0次

    最近听完一本有声书,Caro Dewck 写的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中文版好像翻译成“看见成长的自己”),这本书已经出了整整十年了,里面的概念我也早有耳闻,但完整听过这本书之后还是觉得有新收获。

    书里一个关键概念讲到,我们的思维会极大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这本书把思维给抽象成为两种:固定型和成长型。固定型思维主张我们的能力是不变的,而成长型思维主张我们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而改变。这两种思维是可以培养的,自己、家庭、学校和社会都会对我们选择哪种思维有影响。

    书里提到这两种思维在不同情境下会做出不同反应。

    面对挑战的时候,固定型思维会尽力避免有挑战性的任务,因为一旦失败,固定型思维的人就感到自己的才智被否定了。工作或者学习任务一旦变难,这种人就会很快放弃。成长型思维的人则会知难而上,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跨出舒适区,能力才会更上一层楼。

    从教育学角度讲,一个很糟糕的课堂提问方法就是“我看看谁聪明能回答这个问题。”老师这么说,就等于认定了学生的才智是固定的,只有“聪明的”学生才能回答问题,而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会觉得自己很笨。如果这个问题有一定挑战性的话,不确定自己答案正确的学生就不太可能主动回答,因为谁都不想在课堂上显得“笨”。

    更有鼓励性的方法是“对于这个问题,谁想来谈谈自己的想法?”这样提问,学生便不会把自己的才智和一道题轻易挂钩,即使答案说错了,也可能思考过程有可取之处,这样学生也会更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作为老师,在课堂上提问的目的是鼓励学生参与而不是吓退学生。‘

    面对挫折的时候,固定型思维会让一次失败跟随你终身,因为失败是对自身能力的否定。成长型思维则不会让失败限制你的能力或者潜力,失败只是人生里的一件小事,是暂时的,也与天时地利人和有关,并不代表你是个失败的人。

    说一个自己的例子,我从上初中以后数学就不太好,到了高中在理科班更是常常不及格,这里面的内因外因很多,先不细说。曾经疑惑,数学老师明明讲的是中国话,可为什么我就是听不懂呢?直到高三遇到一个特别棒的数学老师,这种情况才略有改善,但这么多年的糟糕经历导致我对数学既恐惧又厌恶,在国内上大学也是选择保送去语言学院,这样大学也不用学高数了——没错,我当时就是怕数学怕到这个程度。

    后来在美国上学,有一门必修课是大学统计,我只能硬着头皮去上,听课的时候打起十二分精神,一刻也不敢走神。老师讲到哪个章节,即使没有要求课后看教材,我也老老实实把书一字不漏看到那个章节,做完课后习题。结果一个学期下来,并没有觉得费力,竟也拿了满分。虽然统计和一般的数学并不是一个路数,这堂课过后,我开始对学数学这件事有了信心,那时候发现了Khan Academy这个网站,于是抽空把以前不会的初中高中知识点全过了一遍。也许是因为年纪大了一些,理解力变强了,也许是因为换了环境,没有人再告诉我“女孩子就是天生不擅长学数学”,这一次,人家数学老师说的是英文,可我却完全听懂了。再后来,选任何STEM方面的课,都再没怵过,给教授整理过实验数据,给计算机课的同班同学辅导过,教过不同的理科科目,到今天仍然定期给高中生辅导数学,听到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可喜欢你了”的时候,总是超开心的:虽然我在学数学这件事上懂事晚了几年,但至少可以用我的知识帮助年轻一代了。

    如果十年前你告诉我,十年后我会给美国高中生辅导数学,我一定觉得你在信口开河。我数学好到异于常人了吗?并没有,但它已经不会成为我的学习新知识的绊脚石了。更重要的是,有了这个过程,就算以后遇到不会的东西,我也不会怕了,因为成长型思维教给我,能力是会随着努力而改变的。

    面对努力和结果的时候,固定型思维认为成功应该是不用努力的,而是主要靠天赋。要是你成功路上花了不少汗水,那你就不是所谓的“天才”。这种思维也认为最终结果就是一切,如果结果不够理想,那所有努力就是白费了。成长型思维则相反,认为成功路上,努力是必不可少的。成长型的人没那么在意结果,过程反而比较重要。他们喜欢努力的过程,并且认为努力本身是有意义的,即使结果可能不尽如人意。

    还要提一点,就和这世界很多事情一样,两种思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我们大多数人游离在这两种思维之间,某些事情的思考方式更接近固定型思维,某些更接近成长型思维。

    从教育的角度去讲,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成长型思维:

    相信大脑是可塑的——“脑子越用越灵活”,因为学习会使得大脑中的神经元建立联系,这种联系变强了之后,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就会变强。用脑的方法包括学习新知识,不断练习,挑战自己的能力等等。

    表扬做事的方法,而非做事的人——“聪明人”一般很少去挑战自己,因为任何的轻微失败都会让自己看上去“不聪明”。老师或者家长要表扬学生做某件事情的方法,这样他们遇到挫折的时候就不会觉得是自己笨,而会积极寻求更有效的解决办法。同理,如果学生达不到预期的结果,老师或者家长要做的,是提醒他们改变做事的方法,而不该否定他们的才智。

    再插播一件小事,我对数学最初的恐惧感来自于初一的数学老师,某次小考过后,他念着成绩不佳的人的名字,说这些人是“笨笨”。奇怪的是,我那天根本没有被念到名字,按理说没我什么事情,但是那番情景却深深印在我脑海中——如果数学考不好,就会定性为“笨”——可以想象之后几年我在数学上遇到挫折的时候是多么懊恼和无助。

    这位老师让我知道了以后该如何对待自己的学生:如果他随便的一次课堂念名字的行为就可以伤害到我,那我也希望自己随便的一句鼓励可以温暖到我的学生。

    不害怕犯错误——犯错误其实是一个正常而且对学习有益的过程,可以更快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进行针对性练习。如果老师和家长能从自身开始,对犯错误有一个积极正面的态度,注重学习过程而不是仅仅看分数,那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

    最后想说的是,成长型思维的关键,在于对失败的定义。失败只是“暂时未成功”而已,不是对我们自身能力的否决。能愉快的面对失败,就没有什么能阻挡你自我成长的脚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不畏惧失败:成长型思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quje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