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女儿和我的相处模式,再回想自己小时候和父母的相处模式,觉得挺有意思的。这中间的差异肯定有从小被父母对待的影响,也有性格基因的影响。
说玄一点,性格有前几世因果带来的,说科学一点,就是基因细胞记忆这些的影响。
我小时候,一直是胆小怕事,害羞,听话的乖乖女。父母从没打过我,骂也很少。因为无需打我,我就乖乖听话了。如果对我甩脸色,我都会记仇。表面上我不反抗,内心里我记仇,我会用冷暴力表示。如果爸爸对我凶或者说什么重话,我会很久不跟他说话。
这样的我,长大后跟父母关系不错,但总是有些生分,礼貌客气有余,亲密无间不足。亲密的话没说过,肢体接触也很少。
去年十月父亲生病期间,我回去在医院照顾了三个晚上。我尽心尽力,耐心体贴,但我知道这些都是形式。我没有从内心上给到父亲安慰。我扶他起身,扶他入厕,扶他散步,我给他换湿了的裤子,换袜子,但我没有握过他的手,从内心把我的关爱和心疼通过我手的温度传递给他过。我没有贴过他的脸他的额头,没有深深注视过他。我更像一个超级用心的护工,专业敬业但没有感情!
我和父母不吵架,不冲突,也不亲密不亲昵。
再看女儿和我。我们每天亲亲抱抱,有很多肢体接触,也会很随意说爱你。但我们也会吵架,我会冲她发脾气,吼她,她也给我脸色,冲我发脾气。我有时很佩服女儿,上一分钟我们还冲对方发脾气喊叫,下一分钟她就要求我搂搂抱抱,要贴着我睡觉,转换快得很。这在我根本是不可能的。
我感觉亲子之间的肢体接触挺重要的。女儿的好朋友和好同学,还有我同事的孩子,她们的妈妈跟我说和孩子很少肢体接触,亲亲抱抱的事都没有。这样孩子跟妈妈也会很亲,但会有距离,心与心之间会隔着,交心就不容易。
我和女儿肢体接触多,心也近,我俩无话不谈,互相什么都可以分享愿意分享。以后怎么样我不知道,但我觉得这样总好我与父母的相处模式。
虽然吵架发脾气都不是好事,可有脾气能发出来好过不敢发。不吵不闹要么是性格好就没有纷争,要么就是客气疏远。相比之下我宁愿吵闹也不愿意疏远,当然吵闹也是能不发生最好,可不要为了避免吵闹而压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