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哥送我的《心若菩提》这两周利用早上读书时间陆续看完了。
《曹德旺传记》内容很多,示例很多,曹老板过人之处也很多。
以我当前的阅历,只能对他早年工作、早期创业经历进行同理。至于发迹之后的并购、合资、慈善等操作,咱只能唏嘘慨叹不已:真有钱啊!或许过几年再翻看能有更多体会。
当前我看这本书时,思考最多的问题就是:大佬的成长轨迹,从来不是刚开始就有宏大抱负,而只是“向着视野内的高地攀爬(寻找最大市场需求,追求价值最大化)”。
年轻的曹德旺起初跟随父亲倒卖烟丝受阻后,得知倒卖白木耳赚钱,就很快去做了;在工地失火后,就很快去做最有关键的“修板车”工作;在工地食堂时,就去解决最影响民工战斗力的“没热水洗澡和丢米的问题”;在偶然得知水表玻璃利润高,自然就去攒局做玻璃;在异性玻璃厂可以承包给个人时,自然就凑钱挑起风险大梁......此后的各项决策很多,投建福耀、收购其他玻璃厂、上线浮法线直至最后的全球化.......不论在什么环境下,曹德旺只选择做最具价值的事情。这是一个人底层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就决定好的。
这让我想起上大学那会儿,总是萦绕在脑子里的一个词——“职业生涯规划”,以前的想法是“要有长远且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毕业3年在大厂认识社会、积累经验....毕业10年内成为行业精英,毕业15-20年要成为该领域技术大咖或者高层管理.....”现在回过头看,这种“奔着远大目标,爬楼梯式”的职业生涯规划,只是迎合了“人往高处走”的假想罢了,符合中国人常用语中“鸿鹄之志、蒸蒸日上、飞黄腾达”这种词语的语义罢了。但真实世界中,一个人的人生发展,真得是这种“爬升楼梯”式吗?或者这种“爬楼梯”就是对的吗?自然的吗?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用批判性眼光看待的问题。当然存在很多科员升科长,科长升处长,处长升厅长这种职业生涯,这种基本发生在体系比较稳定的组织里。但是在环境复杂多变的商业社会中,显然没有那种既定的职业生涯规划。
而在商业世界中,我更多看到的,不是“爬楼梯”式的,而是“当前视野内爬高点”式的——游戏开局,玩家被随机抛在地图上的某点,然后玩家只有方圆10km的视野中,攀爬最高点,爬到之后视野也会拓宽至20km,再在方圆20km中搜寻攀爬最高点并前往。当然前往新高点的路径,有可能要下山,甚至下入谷底,但是只要一步步前行,终究抵达新高地,然后再去搜更大视野中的更高点......”这种模式我觉得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反而一味追求人生必须”爬楼梯“维护这种"客观正确",很可能会在停滞或者下降时,感受到事与愿违,容易心态崩塌,行为拧巴。
写到这里,我想起来在《奔腾年代——1995-2018》这本书中介绍马云的成长经历一样,从马云的发展路径同样能验证”攀高点”式才是最自然合理的。
step1:马云是英语专业毕业,又在杭州这种国际经商环境中结交国外好友,喜欢英语很合理吧;
step2:毕业后留任杭州师范英语教师,挣取体面的工资,本身擅长且好为人师的性格,当英语老师很合理吧;
step3:老师是体面,但工资有限,兼职开个翻译社,为来杭贸易的外国人当翻译赚外快,很合理很自然吧;
step4: 翻译社生意里偶尔接个大单:随合肥政府前往美国,为安徽修路拉美方投资,很合理吧(说明人家翻译社做得很卖力也很优秀);
step5:去了美国,拉投资的同时,看到电脑和互联网很合理很自然吧;
step6:马云的翻译社本身会积累不少国内外贸易的客户,在翻译工作中,很懂他们之间的沟通内容无外乎:“你有啥货物可以进出口,多少钱?”,那马云看到互联网第一眼,就想用互联网工具加快这个沟通效率很自然吧,是我我也会这么干啊。于是就把鞋厂、皮带厂老板的电话、商品信息统计在一起,让美国客商能看到,然后起个名字叫“黄页”;
step7:黄页是B2B沟通,既然可行,那B2C行不行,C2C行不行,试试呗,也很自然就试了;
step8: 网上交易,先发货怕吞货,先交钱怕骗钱,这个棘手的问题需要中间担保,这个问题想着想着,就做了个工具,起名支付宝,很自然吧?很自然
......当然后边的淘宝雄起就不赘述了,总之,成功学把马云捧成神,但是细究他的经历,每条路径选择和决策都很自然,不存在神乎其神地远见规划啥的,更不存在创业初期就鸿鹄之志干淘宝的。其实都是基于当前境遇下,去做最好的,也就是冲最高地,然后事情一步步自然发展的。
至少当前,我看曹德旺和马云这两位前辈的经历都是这样,给我的启发就是:抛开学生时代的“爬楼梯”思想,而是遵从事物发展规律,不管生活把我抛在了地图上的哪个点,半坡也罢,谷底也罢,只需要锁定当前视野中的高地,一步步前往即可,至于更远的规划,等爬上眼前这个山顶,再说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