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罗季昂的斧头落下时,惩罚便已开始。当他跪伏在索尼娅的身下时,他的救赎方可结束。
《罪与罚》的创作灵感来源于陀氏在阅读法国的刑事案件汇编时看到的一起大学生杀人案。那个大学生为自己辩解到“自己不是普通的罪犯,而是与社会的不公正作斗争的勇士,他是为了全世界普遍的不公道复仇,为全人类受压迫的人复仇,结果变成了”社会的牺牲者“。
而在书中罗季昂也曾写过一篇论文,论证“平凡的人”与“不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人有权昧着良心去跨越某些障碍,而这仅仅是为了实现他的理想。不平凡的人无疑是具有一定的天才的有时这些人为了理想,必须跨过尸体和血泊”。无疑他认为自己或多或少带有一些不平凡的东西。我想,正是这种自我认知,最终让他杀死了那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阿廖娜·伊凡诺夫娜
倘若我们去追查罗季昂的杀人动机,便会很轻易的发现那把斧头的落下,与钱财并没有太大关系,而仅仅是为了自证非凡。杀人的想法最初源于在酒吧中听到的那些关于依凡诺夫娜的坏话,加之她也曾对罗季昂不善,他便认为这个女人是那种“平凡的人“,是专门为了不平凡的人铺路用的垫脚石。除掉她成为了罗季昂必然的选择。杀死她之后,他便不再是那个穷困潦倒的法律系学生,而是一个为了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不平凡的人”。
然而实际上,罗季昂并不是一位非凡之人,或者说不是一位彻底的非凡之人。他在杀掉伊凡诺夫娜跟她妹妹后,内心的罪恶感彻底吞噬了他。这种罪恶感来自于他内心的善,在我看来,罗季昂是一位带有人格分裂色彩的人。他的一部分是那样善良。可以将身上所有的财物赠一家子陌生人。同时又有一部分是那样冷冽,不善与人交往,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甚至怂恿自己去杀人。
犯罪的情节是全书中最精彩的部分。陀老没有用花里胡哨的修辞,形容。仅仅是那样的平平叙述,大巧若拙。其中的每句话都能与我产生极强的共鸣。仿佛是我自己拿起了斧头,劈向了那两个无辜的人。这之后,心中的负罪感同样让人震惊。我感到罗季昂的每一种做法都是那样的顺理成章,便就应该是那样这本书适合一口气读完,那会让人冷汗直流,心潮澎湃。
同时那位警长的话也完美的诠释了犯罪之后的心理。那不是猫捉老鼠,而是确信一个良心尚存的人犯罪后必然会主动找到警局,不论其目的是否是自首。我将它理解成是一种自我催眠。来催眠自己警察什么都不知道。这些犯人往往喜欢去最危险的地方寻找安全感。这很滑稽,却也很真实。
因此,陀老被各方挖掘是否真的犯过罪也就不足为奇了。谁能相信一位完全无辜的人有这样入木三分的描写。单凭这一点,陀老便足以屹立于文学之林而不倒
罗季昂的一切都被警长识破了。为此他感到无比痛苦。这份痛苦一方面来源于害怕,一方面也来源于他发现自己或许真的十分平凡。他并不是拯救社会的圣人,而仅仅是一个卑鄙的杀人犯。对于一个自命不凡的人来说,这无疑是最大的打击
当然,如果这本书仅仅是描绘了一个精彩的犯罪故事,它绝不会在文学史上有这样的地位。在书的最后,罗季昂其实再也不会被当成犯人。不知是出于什么目的,那位可怜的油漆工招认了一切。那位唯一怀疑他警长也被调走了。罗季昂完全可以像之前一样,与他的妹妹,母亲,与索尼娅,拉祖米欣一起生活。他得到了他一直梦寐以求的东西,然而就在这种时候,他选择了自首
从这里开始,这本书就已经成就了无上的艺术。这个选择对于罗季昂来说无比正确,也只有这样,惩罚才能圆满,救赎才能开始。罪与罚最终的结果却是救赎成功,这便是文学的浪漫。
回顾全书,那里面的人物依旧跃然眼前。不论是最终的救赎者,那位善良的索尼娅。还是罗季昂的好朋友拉祖米欣,抑或是刻薄世俗的罗仁。他们的存在都是那样的恰当,甚至让我感觉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罗季昂的不同结局。或高兴,或悲伤;或平凡,或不凡。一切的一切都在这本书里。安静着,同时喧嚣着。直到我将他们翻开,直到我进入其中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永垂不朽
《罪与罚》永垂不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