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与树的人文之旅》讲述了多种植物的名称由来,传播途径,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是一本集科普与散文于一身的文集。
书中说:文人在欣赏花木时喜欢把审美或者社会伦理的价值移情到植物上去,产生了种种比喻、比拟、象征,花具有了人格,成为了标志人的品性、品味的记号。已经负荷了如此多的人文意义的花木似乎就抽离了本身的形、色、味,在历史的文化积累中成长为像有自己的气息和思想的“活体意识形态”。
花有了人赋予的意义,便不再是花,承载了历史,承载了文化,承载了民族的品格。
比如:红枫在加拿大浩如烟海,在中国则多了几分飘逸。竹的用途广泛,但竹身上的意象,既有儒家的入世,也有道家的出尘。丁香花愁思郁结,而梧桐叶萧萧而落。莲花洁身自好,桂花富贵昌达,紫罗兰浪漫娇柔,灵芝吉祥如意。
再如,日本人欣赏菊花、樱花,是其民族性的春秋易逝,与对死亡的敏感所致;而中国盛唐气象,与南宋时期的士人自好,呈现出来的对花的意象需求,也从极度张扬富贵,转为内敛孤独哀怨。
但其实花就是花,脱离了人类,水自流,花自芳。几十亿年前,孢子植物就已经在地球上生存,银杏见证了人类的兴衰起落。当我们把“梅花香自苦寒来”当成座右铭的时候,谁还记得在北方大部分的严寒地带,其实是看不到梅花的,所谓的踏雪寻梅,只是江南文人的意象。
《花与树的人文之旅》这本书,从历史的演变,与植物科学的经纬脉络中,为我们梳理了五十种不同植物的名称来历、全球传播、文化内涵与历史典故。是我喜欢的题材,也学到一些知识,比如文竹这种文人雅士最喜欢摆在书房内的盆栽,居然是来自于非洲;比如煮酒烧红叶,烧的原来是红枫;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落的是梧桐叶;百合如今是爱情的象征高雅珍贵,而野百合却是陕北民歌中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等等。浅显易懂的科普,让许多原本似是而非的东西鲜明了起来。
放下书,再去看周围世界,每日经过的路旁,也许就有许多见惯不怪的绿化植被,或盆栽,或街景,或攀援,或自放,认真去分辨,这才发现见惯不怪中有许多视而不见的不同,不止花草的名称,还有花草背后的故事,让每一株花草都变得独一无二。
在多元智能理论中,有一种主要智能是自然探索智能,是能认识植物、动物和其它自然环境(如云和石头)的能力。我对于植物学没有深入的研究,腊梅和迎春花到现在都没分清楚,估计自然探索智能发展水平较低。不过,这并不影响我去认知这个世界。
记得《催眠师手记》中有这样一句话:“看世界用一只眼睛就足够了,另外一只眼用来看自己。”我想,我们都该留出一只眼来,亲自看一看这个世界,从身旁的植物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