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栀暖/文
拿到书,我首先想到的是几年前看过的一本由罗杰•R.皮尔曼和莎拉•C.奥尔布里顿两位心理学家所著的一本书, 名为《我没疯,我只是与你不同》。
看到作者的这本新书,我似乎又看见了那扇尊重、理解、宽容他人的窗户。
迫不及待的想要看下去,书中运用了24个故事,每一个故事又分为三层来讨论。即我的世界你不懂、深入探秘、病理溯源。上中下三篇结束后都有一个专题。每个专题都很有意思。
从那些令人费解的奇怪事件到扒一扒各类“性欲倒错”再到那些”不正常“的天才们。
各种心理类型和诸多试验证明:人类的行为是多元化的,人与人之间相似却不相同,把这种不同当做价值来尊重,可以获得不可思议的力量。
其实,看到这本书,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笔下的小说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和祥林嫂,两个人都有着悲惨的遭遇。
鲁迅先生评价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一言以蔽之,责人严苛,责己阔达,自私自利,立场灵活。细究其理,持之有故,然皆以辞词恕己。
如果放到今天,两个人其实都已经有些不正常了。
而作者小说中描绘的那些患有被害妄想症的人群,不由得让我想到了身边的一些人,夫妻之间无中生有的猜忌,最终导致关系破裂。同时又很担心,因为陷入妄想中并不是一件让人感到兴奋的事情,在很多人心中,已经给这些人贴上了神经病的标签。而在这个容易狂躁和抑郁的社会里,很多人把“你有神经病吧”这句话当作了口头禅。
身边有一个叫藤子的女孩,结婚后,极度缺乏安全感,也时常觉得很孤独寂寞。我去到她家时,拉开卧室的窗帘,她就会表现得很害怕。眼神游离,常常拉着我的手抱怨“老公不关心我”到最终自己缩在角落里,双手抱头,嘴里喃喃说道“不要杀我、不要杀我”。
从“没人关心我”到“有人要害我”。
这一点和作者小说中的阿曼达一致。总是偏执地认为身边的所有人都无法理解自己,更不能帮助自己。越是这样,就越是让自己处于极度的焦虑之中,最终出现幻觉。
而小说中出现了很多医学临床上的病症,如苏萨克式症候群、失认症、科萨科夫综合症、阿兹海默症、曼邱森综合症等,更有心理学中的一些潜意识解析、催眠的过程分析。让医学毕业同时喜欢心理学的我欲罢不能,一口气看完。
但是也引起了我的一些反思,比如一些误诊和心理暗示,使一些精神病患者有了耻辱感和被歧视感。甚至是一个正常的人因为人们长期说他患有精神分裂症而就真的成了精神病患者。这无疑让我们同样思考了一个问题,精神病院到底是在救人呢?还是在害人?
在书中,有提及到罗森汉恩的研究结果。大致是认为,医院本身就是一个标签化的特殊环境,而人处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就很容易被误解,诊断标签化的威力不言而喻。
身边跳楼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不能说一定是因为抑郁症引起,但是不排除随着压力的增大,很多人把自己置入了一种在别人看来“不正常”,在别人看来是“疯子”的境地。
作者如何在认真倾听、深入这些人的内心世界、帮助其恢复健康?
而“正常”与“不正常”、“天才”与“疯子”的根本差别又在哪里呢?
作者深入剖析,娓娓道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