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由《野望》说起王绩

由《野望》说起王绩

作者: 韦志学写作 | 来源:发表于2023-10-02 21:40 被阅读0次

    《野望》是王绩的代表作,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此诗可以说是可以反映出他把人生一副好牌打得稀巴烂之后的豁达。

    一、王绩是官二代富二代

    王绩(约590~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绩是初唐著名的诗人,是王勃的叔公。

    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

    王勃的祖父、王绩的哥哥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教育家、思想家,号文中子。他从小受家学熏陶,精习《五经》,现在著名的启蒙读物 《三字经》把他列为诸子百家的五子之一:“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除此,王绩还有一个哥哥王凝,是当时的史学家。

    了解了这些,我们感觉王绩出身名门。事实上,王绩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祖上世代为官,有良田十六顷。他的家庭背景非常显赫,祖父和父亲都曾在梁朝担任高官,父亲王隆是隋朝国子博士,更是娶了梁武帝萧衍的妹妹义兴公主,是名副其实的皇亲国戚。在这样的家庭中,王绩享受到了优越的教育和生活条件,也自带很强的优越感,但也因此率真任性。

    二、王绩的三仕三隐

    王绩自幼好学,博学多才,抱负远大。

    他八岁就熟读《左氏春秋》,儒家的修齐治平经世致用的思想,在少年王绩的思想深处就留下深深的烙印。

    少年王绩和大多数古代文人学者一样,少年心怀国家事,志于朝中施才情。他晚年曾写给友人说:“弱龄慕奇调,无事不兼修。望气登重阁,占星上小楼。明经思待诏,学剑觅诸侯。”这真实地写出了他当年为了在仕途上有所建树,潜心钻研了所谓预测人事盛衰的阴阳术数之学,他不仅苦读儒家经典,还练习武术。

    王绩十五岁时便有意踏入政治仕途,开始了干谒活动。他一游历到京师,便遇到了很好的机遇。在一次聚会中,他拜谒了隋代的开国重臣杨素,杨素起初并不是很在意这位素未蒙面的少年,只是认为他是一个胆大的少年郎,直到王绩哥哥王度的好友大将贺若弼极力向杨素推荐,杨素对王绩的态度才有所改变。

    所以,我们说,王绩的机遇很大程度是他的身世背景给的。如果王绩的才华没有家世背景的承托,他便不会那么快就能出头。

    王绩在和杨素谈论文章时务时,和各个大臣交流也能侃侃而谈。

    王绩又干遏了当时著名的文学家薛道衡,薛道衡也对这位博学的少年产生了好感,给予了王绩很高的评价。

    杨素和薛道衡这两位重量级人物就成了王绩出仕的背书。此时,王绩自己也相信自己的鸿鹄之志一定能够尽情发挥。

    有钱有人有背景,王绩的官场应该是可以混得风生水起的,王绩却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1.王绩的初仕初隐

    在隋业十年中,王绩应孝悌廉洁举登第,任秘书省正字。但是没多久,自恃有庾信之才的王绩便觉得这并不能承载自己兼济天下的豪气,于是他便以生病为借口请求辞官。他的后台领导对于王绩如此不合常理的行为,都纷纷询问缘由。后来王绩调去当了扬州六合县丞。

    这让王绩觉得,离他觅封侯的目标愈发渐远了。所以众人皆认为他依旧是那位心怀抱负的才子,而他却终不再有执剑向诸侯、持书论天下的豪情壮志了。

    王绩成了一个整天酗酒的庸人。他上任扬州六合丞没多久,便因经常醉酒被同僚弹劾,再加上当时天下大乱,王绩最终在隋大业十年后期,托以风疾辞去官职,归往故里。

    这就是王绩人生中的第一次归隐。

    王绩在首次短暂做官而罢官回乡后,似乎也没有表现出太难过。因为初入官场的王绩,还没能够完全摆脱以前在家闲适读书的书生气,他对于官场如战场的仕途常态没有很好的适应。他也不能适应连喝酒都会受到社会生活的种种约束。而且在隋朝动荡的社会环境中,王绩必然也看到了朝廷内外的勾心斗角、昏暗腐朽,这让他内心受到了冲击而不愿继续任职。

    所以如此不美好的出仕生活,对于王绩而言,放弃便放弃了,似乎也没有多可惜。但是,王绩也因此遭到了同乡人的嘲笑。这对于出生在一个“六代冠冕”的名门望族,家族自带荣誉感与优越感的王绩而言,必定产生了影响。

    王绩心怀天下的理想在逐渐消失,他直接化身躺平界的鼻祖,终日处于酩酊大醉之中,俨然变成了一个酒鬼。

    2.王绩的再仕再隐

    王绩第二次出仕是在唐武德五年。当时唐高祖李渊为了安抚天下,就诏令隋朝旧官出任地方官职。

    让王绩又一次出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是其好友薛收的造访。

    薛收当时是天策府记室参军,朝廷诏令京官以及总管刺史各举荐一名贤良之士,薛收与王绩是同乡,又是同窗挚友,他对王绩的才华也十分欣赏,加之王绩符合应诏条件,于是就推荐了王绩。

    促使已经隐居八年的王绩再次出仕的最根本原因是由隋入唐的朝代更迭,新朝呈现出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唐朝的建立,结束了隋朝的暴政和动乱,局势稳定,政治清明,这再一次激发了王绩想要施展政治抱负之心。

    但唐朝这些官职只是空头支票,没有任何实权。王绩在待诏门下省这个职位上做了十几年,一直未被授职。但是王绩数载居留于此,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他的弟弟王静后面就问他,你在这个没有实权的官职做了这么久,在这个职位上有什么快乐吗?王绩回答说“每日能够喝三升美酒佳酿,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当时中侍陈叔达听到王绩这句话,则是满脸微笑,第二天便给他加到了四升酒,王绩从此也荣获了“斗酒学士”的称号。

    居然是钟爱饮酒的嗜好,成为了王绩待诏的主要动力。但王绩饮酒为乐的背后会不会也包含着他许多的无奈呢?

    出仕本就是为了要实现心中的政治抱负啊!久诏不用,但王绩还是选择长居于此,表面上看着是贪酒贪欢,而实际上还是心中对仕途仍抱有希望啊!只是,命运却没有让王绩能够再悉心等待下去——贞观四年王绩四兄王凝得罪了朝阁重臣长孙无忌,王绩在官场上便受到了排挤,于是,再次看透了官场黑暗与纷争的王绩,无奈之下,不得不借以风疾辞官,退隐还乡。

    3.王绩的三仕三隐

    王绩第三次出仕是在贞观十一年,此时的他已经 四十七岁,近知天命的年纪,王绩为何又有意涉足官场呢?原来唐太宗即位后,选贤任能,整顿吏治,用了较短时间稳定了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国家政治呈现出向前发展的曙光。所以当王绩看到贞观蒸蒸日上的政治局势,他又动了积极入世之心。

    但这次,王绩又是做了逍遥文人,他毛遂自荐担任一个太乐丞的闲职——所以这次他依旧还是奔着酒去的。他了解到太乐史焦革家擅长酿美酒,任职太乐丞就能总喝到美酒。所以他便执意再入仕途,要做太乐丞。当时吏部认为王绩不合品级,并没有同意他的任职,但最终王绩还是得偿所愿成为了太乐丞——王绩的家庭背景足以支持他的任性。

    而当时太乐史焦革人也很豪爽,总是为王绩提供美酒。即便后来焦革去世了,焦革的妻子还是一直给他送酒。后来,焦革的妻子也去世了,王绩才弃官而去。可见,那时的王绩对酒已经达到了痴迷疯狂的程度。这样沉迷于喝酒的人,还有可能做出一番事业吗?

    这是王绩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辞官归隐。王绩隐居东皋。后自撰墓志铭,忧愤而卒。

    所以纵观王绩的一生,虽然他努力入世,但是三仕三隐的他在政治上依然毫无作为,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王绩一生的坎坷,也正是有这样的坎坷人生,才让王绩有变得豁达心胸的可能。

    三、赏析《野望》

    《野望》就写于王绩第三次退隐以后。

    看王绩一生,王绩受三个人的影响最大:他们就是阮籍、嵇康还有最富有才华陶渊明。他吸取了阮籍的醉态,跟随了嵇康的看淡名利,学到了陶渊明田园诗的精髓要义。而王绩应该是除陶渊明以外,最优秀的田园诗人。

    王绩诗歌创作标举“以会意为功”的原则,是建安诗歌与正始诗歌的结合,言志述怀中夹杂着玄学思辨。王绩以《野望》和《秋夜喜遇王处士》两诗最负盛名,他在诗中写田园景色和他的闲适生活,清新朴素。《野望》是早期出现的成熟的五言律诗之一,为人传诵。著作有《王无功文集》五卷本存于世,被后世公认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为开创唐诗做出重要贡献。

    原诗:

    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和赏析:

    首联: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赏析:事业是一个男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一个男人生活的底气,而三仕三隐的王绩,在事业上可谓灰头土脸,所以日渐年迈的他看着面前的景色,也感自己的内心很彷徨无助。

    “欲何依”,化用曹操 《短歌行》 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了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失意,以及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颔联: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赏析:这是工整的对偶句。从远景,从静态,侧重宏观描绘了山野秋色,这景色不管是丰收还是肃杀,“我”在这景色面前都是何其渺小和孤独。诗人融情于景,景中寄语,表达了自己孤独落寞的情怀。

    颈联: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赏析:这还是工整的对偶句。从近景,从动态勾画出了一幅山间晚秋图,带有着田园牧歌的氛围。如果是普通人描述,那肯定会洋溢着一种快乐;但对于王绩而言,村民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劳作一天归来,都有自己的收获所得,他们安于自己这样的命运和生活。而“我”呢?我该做些什么?我人生的收获又可以有什么?诗人敏感的心当然会受到触动而引发感慨。

    尾联: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赏析:隐居生活,彻底告别了曾有的灯红酒绿,而隐居于此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王绩与村民们却仍然互不相识,这说明王绩并不想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当中,也不想与村民交好。那是不是就可以完全漠视自己的存在感呢?骨子里的清高,让王绩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他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首尾两联所抒发的似乎都是一种惆怅、孤独、矛盾、彷徨的感觉,但是尾联提到“长歌怀采薇”——如果王绩能够“长歌”而采薇,能够放下失意,能够接受生活的落差,能够真正接受自己的失败,能够乐于接受自己的隐居状态,那就是一种旷达的生活态度。

    四、王绩的经历告诉了我们什么

    李叔同说“没有什么是不能放下的”,人一旦痛到了一定程度,他是一定能够放下一切的。放不下,只是心还不够痛,如此而已。

    酒能浇愁却不能解愁,把自己宝贵的时间、精力,寄托在喝酒上,除了消遣生命,又有什么意义呢?喝酒是为了快乐,而不是为了逃避——该面对的永远逃避不了。

    生命就像一部大电影,每个人都是从中场中走来,又在中场中离去,没有人能够完整地经历生命大戏的自始至终。无论我们面对什么,我们都值得拥有一个充满爱的、平和的生活——没有什么是注定的,所以,身家背景优越的人不妨放下自己所有的荣誉感和优越感,平视自己,平和真实地生活。

    皇城根下,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大。

    还有,家庭背景甚好的王绩都会过成那样,那平凡人家的孩子,是不是更要学会奔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由《野望》说起王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ras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