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唐诗:王绩《野望》

作者: 芸窗月影 | 来源:发表于2018-07-19 17:57 被阅读190次
    读唐诗:王绩《野望》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王绩(约589——645),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 

    他自幼好学,11岁被称为“神童仙子”,心念仕途,却自知不能在官场显达,三仕三隐之后弃官还乡,寄情于山水田园中,纵酒自适。

    从隨入唐的诗人中,王绩是很重要的一位,他是史上公认的五言律诗奠基人。他朴素的诗风一改南朝以来绮丽绚靡的局面,给人以清新脱俗的美感。

    五言律诗《野望》作于王绩归隐之后,诗中描摹了一幅闲逸的山野秋景图,抒发了作者自己淡淡的彷徨和苦闷之情,是王绩的代表作。

    诗的大意是这样的:站在薄薄的暮色里,诗人百无聊赖地徘徊远望,眼前的山山树树呈现出一片绚丽的秋色,夕阳余晖下显得萧瑟而又落寞。放牧的人驱赶着羊儿或者牛儿回家,骑马的猎人收获满满地走在归途。前后左右地看了看,竟然没有一个熟识的人,只好长吟《采薇》里的诗句,打发这寂寥的时光。

    东皋,是王绩在家乡隐居的地方。“徙倚”解释为徘徊,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落寞心情。

    接下来四句描写了作者立于薄暮中所见的景物,夕阳西下,满眼秋色里晚归的人,互相打着招呼谈笑风声,一切看起来闲适而又和谐。这幅秋景图里,有光有色,有远有近,动静合一,让人迷恋,犹如身临其境。

    然而“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的心情是寂寞孤单的,所以他触目所及的景致,也便蒙上了一层郁闷和失落。

    尽管王绩处处效仿陶渊明,寄情山水,嗜酒并作《五斗先生传》,临终又学陶渊明,也为自己写了墓志铭。

    但他隐居时的心态和陶渊明却是有差别的,五柳先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种喜悦之情,王绩完全没有。陶渊明投身田野,沉浸于农耕生活的乐趣,他也没有。王绩的隐居生活是优渥的,田园风光只是他无聊时的一种点缀和寄托。

    他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他“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也许《诗经·召南·草虫》中“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的情愫,大概很能概括诗人当时缺少知音无人知心的伤感吧。

    王绩这首诗,用词全无华丽之句,其朴素自然让人拍手叫好。诗人站在暮色里,目光所及之景物,一一道来,不加修饰如同白话,却趣味天成。篇末的感慨,也便水到渠成,全无雕琢堆砌词藻之感。

    这样自然散发的朴素之美,击破了南朝诗“华靡艳丽”给人留下的脂粉气和庸俗味,如同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迎面走来,让人顿生耳目一新之感,这正是《野望》的魅力所在。

    律诗酝酿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定型于初唐沈佺期、宋之问之手,而王绩早于沈、宋六十余年就写出了这首成熟的律诗,足以说明王绩是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

    仔细分析这首诗的体裁结构,其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全诗呈现一种“情——景——情”的反复之美,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意境,其章法与律诗完全吻合。

    也正因此,王绩被推为五言律诗的奠基者,他在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

    读罢掩卷,我的眼前似乎浮现出王绩以酒为乐,纵情山水之间的寂寥形象。诗人是孤独的,诗人又是幸福的,文字缓解了他的忧郁,田园风光减轻了他的疲惫,偶或还会有一两知己邂逅于悠闲的时光里,这或许也是一种满足吧!

    哈哈,迫不及待地想透漏诗人另一首诗的意蕴了,还是下回再说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唐诗:王绩《野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cdt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