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爱本来可以不这样痛苦》读书笔记1

《爱本来可以不这样痛苦》读书笔记1

作者: satoshikunn | 来源:发表于2018-10-02 19:47 被阅读33次


    心理咨询和治疗是什么呢?

    我到江南的古镇游览,走过被雨水侵蚀得斑驳的粉墙,走过被足迹磨得光滑的石板路,从滴滴答答落着水滴的屋檐下走过,从懒洋洋地抽着烟的村民和睡在旧长木凳上的猫身边走过,来到一座空无一人的老祠堂。我想象着古代人在这里做什么,想他们是怎么祭祖的,想他们在节日到这里做的仪式,想平日他们会在这里议事和聚会,想无事的时候他们到这儿谈天,想冬天老人在这里讲过去的事情…我突然明白了,这就是他们的心理咨询中心。

    人永远需要精神生活,不论在什么时代。即使是穷得连饭都吃不饱的年代,人们也会凑出一袋子粮食,请说书先生讲三国时期那些不曾谋面的人物的悲欢,那就是古老的故事心理疗法;苦痛的时候,儿媳妇们会聚在一起抱怨严苛的婆婆,那就是宣泄疗法;祭祖、祈雨和其他仪式,可以说是各类荣格式心理疗法;看过人生种种的智慧的老人,演过讲过无数悲欢离合的说书人,主持祭祖的长者或者村巫………就是心理咨询和治疗师。正是他们,让我们在艰难的人生中有一盏指路的灯,有抚慰我们的手,有支持我们的杖,而我们祖祖辈辈的先人,也是这样走过了风风雨雨,让文明薪火相传。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古老心理咨询”,当中国的古人听说书人讲忠孝仁义时,欧洲的古人正在教堂狭小的忏悔室中对着牧师倾诉,印度的古人正在恒河边打坐,古印第安人正在祭奠羽蛇,萨满正在阴间寻找刚刚死去的灵魂,非洲人正在伴着鼓点激情舞蹈…古人的心灵在这里得到了慰藉,他们在这里也感受到了人生的意义,得到了生活下去的力量。

    而在当代,科学让我们知道天上并没有羽蛇,也没有玉皇大帝的宫殿,我们也不再相信地下有阎罗殿,不再相信死去的亲人会托梦给我们。那么,我们靠什么来慰藉苦痛的心灵?我们靠什么在黑暗中给自己希望?况且,越来越忙的人已经很少有时间相互安慰,我们又怎么行走在这孤寂的人世?


    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流派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如同新的忏悔仪式,你把你不可告人的情欲把你暗藏的仇恨告诉精神分析师。那沉静的、看尽人生百态的精神分析师告诉你,人都有一个沸腾着欲望的本我。于是,你被赦免了,因为你所烦恼的,不过是人人都有的原罪。

    认知疗法,则是哲人的教导。在你情绪波动不能自控的时候,哲人让你回归理智。他用缜密的逻辑推理,指出你所恐惧的只是虚妄,让你安心,如同古希腊的哲人一样,能够平静地对待人生。

    人本主义心理咨询,如同变形的新教,向你传播爱的教义,告诉你,只要有爱,哪里都是天堂,而最像天堂的地方,就是心理咨询室,无条件积极关注着你的心理咨询师,就是天使的化身,包容你的一切错误和罪恶,永远相信你有向善之心。

    客体关系派心理咨询,则是一个像观音一样的新“妈妈”。在她温爱的怀抱中,你童年被养育过程中的不完美被修复,重新长大一次的你,沐浴着好妈妈的光辉,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当然,还有像巫师一样神秘的催眠治疗师,有听你说自己的故事的叙事疗法咨询师,有像艺术家一样带着你用舞蹈、音乐、绘画去展现心灵的艺术治疗师…当然,我说的这些只是“如同”,精神分析并不是忏悔,它有它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其他疗法也一样,都是建构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心理调节的技术。

    心理咨询师,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心灵的疗愈者、关怀者和启迪者。

    先觉者都已经知道,接受心理咨询并不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相反,接受心理咨询是保持良好心态所需,是一件正常的事情。通过心理咨询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自己,可以调适自己的情绪,也可以对自己的人有一个更好的规划,并改善自己的行为。心理咨询,是我们满足精神需要的一种方式。而作心理咨询,我们不需要预先接受一种宗教,一种别人给定的看待世界的方式,你可以做你自己,有你自己的选择,同时得到一名心理咨询师的陪伴、理解和帮助。


    我们的心理咨询是什么样的?

    有很多不同流派的心理咨询,也有不同流派的心理咨询师。当然每个流派的心理咨询师中都有很出色的,也有比较生涩的新手或者水平较低的人。每个流派的心理咨询师都具有这个流派的一些特色。上面我所提到的“精神分析”等名称,就是心理咨询的不同流派。

    多数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方式是从西方国家引入的。经典的精神分析派,主要方法是对你的童年经历进行分析,找到会影响你的心结,从而解开心结。这个方法花费的时间比较长,一般需要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对多数人来说,要不就是没有那么多时间,要不就是有时间但是没有那么多钱—毕竟,每次咨询都是要交数以百计的钱给咨询师的。所以,精神分析总是少数人的心理治疗。

    现在经典的精神分析不很流行,流行的是精神分析中的客体关系派和自体心理学派,不久以后也许是主体间心理学派。

    认知一行为疗法需要的时间比较少,针对性也比较强,它会提供一些明确的方法,解决你现在遇到的问题。不过,它的深入性因此显得比较弱一些,有人说它“治标不治本”。不过,也有人认为,我们本来就没有必要把心中所有的东西都翻腾出来。我们遇到困难,就解决困难这还不够吗?有一种叫做NLP的疗法,在国内比较流行,也可以算是认知一行为疗法的一种。

    人本主义心理咨询是一种吏强调温情的疗法。还有一种趋势,一个叫做积极心理学的流派越来越流行,这个流派比较强调看事情更积极的面,会鼓励你乐观地看待世界。


    什么是意象对话心理疗法?

    意象对话心理疗法,是我创立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方法。这个方法是诞生于中国本土的少数几种心理疗法之一,目前有数以千计的心理咨询师学习过这个疗法,并且其中很多人都将其运用于他们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之中。

    在意象对话中,我们会诱导来访者进行想象。在自由的想象中,来访者脑海中会浮现出很多千奇百怪的意象。在没有专业知识的人看来,这些不过是胡思乱想,但是熟知心理分析方法的心理咨询师可以根据这些意象进行分析,并从而得知来访者内心深处发生的事情

    在意象对话中,心理咨询师会跟着来访者进入他的意象世界,或者说用意象所反映出的心理世界,和来访者一起“编织”一个新的意象之梦。我们在案例中,看到的那些想象的故事,就是在意象对话中出现的。这个过程很奇妙,好像是来访者和咨询师一起走进一个虚幻的世界——来访者是一个“被囚禁的囚犯”,心理咨询师也许就是救他出狱的援救者;来访者是一个“跋涉在沙漠中的受伤者”,心理咨询师也许是一个“友善而智辙的向导”;来访者是“受到诅咒的王子”,心理咨询师也许就是一个“砹解咒语的善良巫师”…这些想象的故事,实际上反映的就是来访者内心的活动,以及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内心的影响。

    在对话中,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编织和改写这个故事。在编织这个故事的过程中,来访者的内心在转变,他身上积极的心理品质在这个虚幻的冒险故事中增强。最后,来访者在现实世界中也会转变为更健象对话的过程看起来很像一个神话故事,不过这不仅仅是我们听着好玩的故事,更是一个有治愈效果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会有艰难的时刻,会有情绪的危机,但是,正如所有探险故事一样,勇敢而智慧的主人公最后将克服重重困难,到达光辉的终点。

    意象对话除了不能用在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身上外,几乎可以用来解除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障碍。从各种神经官能症到人格障碍,到各种常人所遇到的压力问题、情感问题、婚恋问题以及青春期的困扰等等,都可以处理。我们还可以用意象对话来治疗一些心身疾病,比如由于压力太大而造成的胃溃疡、高血压等病,甚至它还可以作为减肥或者美容的方法。

    意象对话当然可以用在世界各族人民身上,但是,用在中华民族同胞身上似乎格外适合,也许因为中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或者是因为中人自古强调悟性并且善于想象,中国人在进行意象对话的时候,可以很容易进入状态,并且能够挖掘出潜意识中很深人的内容,获得很好的效果。意象对话非常强调“自知”,认为人的自知越多,心理就越健康。

    它可以用于短期咨询,通过四五次咨询,能让一些心理问题得到改善不过,它更多地用于时间更长的心理咨询中,通过几十次咨询,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可能会发生很大的转变,人生从此不同。

    因为意象对话是我们所用的主要技术,所以这本案例集可以称为意象对话案例集。

    意象对话心理咨询是一个管理很严格的流派,所有使用意象对话咨询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都需要参加意象对话研究中心所授权的培训。

    说到底,心理咨询是人和人的交流,你需要的是一颗更美好的心,只有这样的心才能引领你向上。

    我有一个梦想:在20××年,我们已经有很多很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分布在城市的每个社区,甚至城镇和乡村里。他们的心理咨询中心有温馨的布置,有安静的房间,有用于心理调节的沙盘、画笔和音乐。我梦想:每个人都会在某个时刻来到这里,在为生活奔波、为名利弃波之余,留一些时间给自己的心。我梦想:他们和心理咨询师一起,寻找、发现和体会自己的心,越来越知道自己是谁,要的是什么,在愁苦的时候,没有人会孤独地找不到安慰;在压力大的时候,没有人会找不到支持;在迷茫的时候,没有人会得不到启示。我梦想:人们拥有幸福和爱,在心理咨询中心找到灵魂的归属。我梦想:当人们看到一个从心理咨询中心走出的人,不会说这是个可耻的病人,而会说这是一个有福的人,因为他在这个世界上有心灵的陪伴。

    有爱,世界上就有光。


    青涩的爱:少年的烦恼

    青春,就是青涩的春情—在一次心理剧表演后,作为评委的我说了这样的话,大家笑了,觉得这样说很幽默,不过在我却并不是幽默,而是一种感叹。

    青春常常是被歌颂的,歌颂青春的活力,歌颂青春的热情,歌颂青春的美好。而这些歌颂青春者自己往往到了青春将逝,甚至青春已逝的年龄。因此,这些歌颂背后的潜台词,往往是对青春的怀念:“我过去也曾经那么有活力、有热情,那时多么美好,而这些活力、热情现在已经不在,青春小鸟从此一去不复返了”而青春正在的时候,未必总是感觉这样好,那时候也会有很多的苦涩。

    青春期的活力、热情和美好,从科学角度来看,和性激素的分泌有很大关系。正是性的力量,使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活力充沛,使他们的胸中激荡着热烈的情感,使他们变得格外美丽;正是性的力量,使绿草和绿树上开满了五彩缤纷的花朵;正是性的力量,使热带鱼变得绚丽斑潮;正是性的力量,让孔雀开屏;正是性的力量,让发情期的公牛格外强壮。性爱之神的画笔扫过,整个世界从沉睡中苏醒,万物欣欣向荣即便是我们认为非常保守的儒家,也高度赞关性爱的力量,指出万物之道是“造端于夫妇”,也就是男女之间的性爱,而最终能够充塞于天地阴阳交合是宇宙之至理。

    但是,越是伟大的自然力,越是危险的源头,在一个人还不能掌握这个力量的青春期尤其如此。而那些初次面对这个自然力的青少年,也就会面临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让已经安然渡过了青春险滩的我们,生出了许许多多的感叹。

    王树的各种表现就是“对人恐怖症”的典型症状,包括认为自己的眼神淫荡或者邪恶,并且觉得大家都能看出来这一点;还有一些人可能会担心另外一些事情,比如,认为自己的脸在某些人面前非常的红,还有一种就是忍不住产生性幻想,或者产生和性有关的联想。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以前的一个来访者,她抱怨说自己现在没有办法去听课,因为老师总是在课堂上讲“那个”。我很奇怪,中学老师怎么可能总讲“那个”,于是就详细询问,才知道,老师总讲“性的确不假,哲学课上会讲事物的“普遍性”、“特殊性”,物理课上会讲所谓的“惯性”,化学课更是明目张胆地讲阴阳离子的结合。

    这些症状一开始只是在某些人面前出现,后来春惧就会逐渐蔓延到其他人,发展到最后,可能只敢和很少几个人接触。

    “对人恐怖症”术语不是来自西方,西方有一个类似的心理障碍的术语是“社交恐怖症”,但是“对人恐怖症”和“社交恐怖症”有些不同。“社交恐怖症”最典型的症状类似于一种更严重的“怯场”,是种害怕面对社交的心理障碍,是以害怕自己的无能为主;而“对人恐怖症”则是在强烈的羞耻感影响下,对被别人发现自己的某种“丑恶的心灵的隐私”的恐惧。东方心理学大家钟友彬先生曾指出,“对人恐怖症”实际上是东方的“耻感文化”的典型产物,在西方固然也会有类似的症状,但是“对人恐怖症”还是在东方文化中最常见以及最典型。

    表面上看“对人恐怖症”害怕的是他人,但是,稍稍一关注,我们就可以发现,他们实际害怕的是自己,害怕自己的邪恶眼神、脸红或者有不当的行动。

    这些眼神或者身体反应为什么让他们害怕呢?

    因为这些反应和行为是他们所不能控制的,而且是他们觉得不好的,所以,他真正害怕的,是自己不能控制内心的欲望和冲动而表现出不好的东西,并且被别人发现。简言之,怕别人发现自己是一个坏人那么,这些他们非常担心的,会因失控而表现出来的内心欲望是什呢?大多数时候是性欲,少数时候是其他欲望,比如攻击别人的因此,在多数情况下,“对人恐怖症”实际上只是“对性恐怖症他们所害怕的是自己淫邪的性欲表现出来,被别人发现。他们害怕的是这件事带来的羞耻感。

    这种“对人恐怖症”,说到底是性教育的失败。青少年性萌动的时期,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需要指导和帮助的时期,突然出现的性的力量,青少年自己往往不能清楚地认识,更不知道该如何对待。例如,有的青少年会有莫名其妙的烦躁,往往就是性能量在作怪。如果他们能够有机会大吼着唱歌或者跳激烈的热舞,这个烦躁就会消除,这是因为性能量得到了宣泄,而青少年自己有可能不知道自己身体上的这些冲动、烦躁和能量是什么。

    如果一个青少年在恰当的时候,及时获得了正确的性教育,就可以避免发生这样的心理障碍了。而我们对王树这类人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也就是补上青春期性教育这一课。

    眼神忍不住看异性和性有关的部位,只不过是因为想到了性,关注了性,因此对异性(对于有特殊性取向的人来说,是同性)有了性的欲望,甚至有了性的幻想。这是任何一个人都经历过的事情,任何一个正论男人还是女人,都会如此,即使是正人君子也有过,就连正人君子的祖师爷孔子,据说在见到美女南子小姐(这位南子小姐是春秋时代卫国国君的夫人,而且据说是风流女子)时,也会想入非非。脸红,也许是因为有些性幻想,也许并无性幻想,而只是受到来自异性的刺激,而有了一些可能和性有关也可能和性无关的兴奋,这也是在任何身上都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年纪大的人、险皮过厚的人,以及有其他某些心理、生理问题的人,也许不会脸红)。

    性幻想这种下流的事情实际上每个年轻人也都有过,女孩子的性幻想有的比较唯美而不很色情,而绝大多数男孩子的性幻想都是赤裸裸的色情故事,所以,并非对人恐怖症”的患者格外色情而淫亵,所有的人实际上都好色,我还记得在我们的青春期发生过更令人难堪的事情,看到了性感的女孩位男同学竟然在公共场合忍不住发生了阴茎的勃起,把短裤像支帐篷样支了起来。

    性的欲望是人性中最基本也最强烈的欲望之一,因此每个人都会关注性以及异性,如果不是这样,我们的杂志封面就不需要用美女、帅哥,我们就不需要有性感的服装,我们就不需要爱情歌曲。所以,当王树对我述说他对异性的种种反应时,我说:“这至少说明你的身体发育正常,有正常的性欲,这一点总是好事。”

    但是,王树不能马上意识到这是好事,如果硬说是好事,也是被这样说出来的:“王树,看你干的好事!”在我给他作咨询时,他提出的问題是:“别人为什么不像我这样?”

    我告诉他:“你只是不知道,其他人也是一样的。”而他的下一个问题则是:“那为什么别人没有‘对人恐怖症?”

    为什么?最主要的原因,也许是对性本身的态度不同。

    经过一段性教育的过程,王树说他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性器官有自己的意志,性的精灵在里面发威,是我们必须接受的一个事实硬要压制它,结果只能是更加强化它。

    他还知道了,正如水变成了死水就容易变脏一样,压抑越久,性的表现形式就越容易变态。因此,他的性幻想格外的变态,就不是很奇怪的事情了。

    知道了这些,他也有了些信心,相信自己的问题可以得到解决。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我们从缓解过度的压抑开始,我告诉他,实际上,性道德的要求主要表现在行为上,如果你行为不轨,进行性骚扰或者其他不道德行为,那么你的确应当被谴责。而在思想上,性的幻想以及欲望等,并非我们一般道德所管束的对象,甚至一定程度上还是我们生活中必要的调剂。为了让他释然,我作出了“自我牺牲”。我告诉他自己在青春期也有过很多性幻想(虽然因为没有性经验,那时也没有A片的示范,所以我的性幻想都是很不靠谱的,在以后有了性生活后,我才知道自己实际上非常无知)。这样的坦白很有用,他听到像我这样德也还算高望也比较重的心理学专家也有这样的往事,顿时大为释然思想无罪,即使你的思想内容十分色情。

    在“对人恐怖症”的咨询与治疗中,这一步是很必要的,其作用是缓解人格中过分严厉的超我(也就是一些潜在的行为教条),使人的本我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从而使他们长期压抑的性能量得到宣泄在进行这一步时,第二个问题也随即浮现,就仿佛是为了示范教学的需要一样,王树按照普遍规律问道:“我现在明白了,性是人人都有的本能,不能完全压抑,我也能尽量让自己相信性不是肮脏的,相信自己可以想一些性问题。可是,别人不一定明白啊。别人看到我色迷迷的眼神,看到我种种好色的表现,对我岂不是更加厌恶?我的心理健康了,但是在社会上完全臭了,这也不是我要的结果啊。

    “怎么可能?”他说,“大家一见到我,都是一副厌恶的表情。如果不是看出来我心里有淫亵的思想,他们为什么要那么厌恶我?

    “在问他们为什么厌恶你这个问题前,你也许需要先确定,他们是否都厌恶你。”

    “很确定,他们的表情非常明显。”

    “你听说过疑人儈斧的故事吗?曾经有个人怀疑邻居偷了他的斧子,于是他暗暗观察那个邻居,怎么看都像偷斧子的样子,怎么看那邻居都是鬼鬼祟祟的。后来,他找到了斧子,斧子并没有被偷。这之后,他再看那个邻居,怎么看都不像小偷了。

    “你自己心虚,怕别人看出你淫亵的思想。在这样一种心境中,你很可能误解了别人的表情,误以为别人厌恶你,难道没有这种可能吗?

    我反复劝说,最后要求他作一个调查,询问一下身边最亲近的、最信得过的朋友,问问他们,在他们眼里,你王树的眼睛是什么样子的。这个方法叫做现实检验。弗洛伊德就指出了它的作用,而我则是在刚学习心理咨询与治疗时,就从钟先生那里学会了这个方法。

    在我的劝说下,王树终于决定调查一下,看看自己以前的判断是否有误。别人眼中的自己,是不是并不像自己想的那么可怕。他决定询问四到十个身边可信的朋友,看看有什么样的结果

    羞耻与否来源于他人的评价,如果某件值得羞耻的事情他人不知道,羞耻感可以大为缓解。事实上,“对人恐怖症”认为别人能看出他们内心的性欲望,这个看法多数时候不是实情。从性格上看,多数“对人恐怖症”的患者都是内向、羞怯或者老实的人,因此,别人也不大会把他们看做淫荡的人,相反,往往会感觉他们是一些“好孩子”,而从眼神中,我们也并不那么容易看出对方的思想内容,因此,“对人恐怖症”患者怕别人都看出来他的内心性内容,这样的担心实际是不必要的。在我的感觉中,“对人恐怖症”患者的眼神的确与一般人不同,主要是表现出一种紧张感,他们似乎像胆小的老鼠,不敢正视别人,而总是低着眼四处张望。

    现实检验这个方法虽然很好,但也不是万能良药。有的来访者对他人的信任感太差,用这个方法效果就比较差。即使他得到了别人看不出他的眼神异常这样一个结果,他也会怀疑那些被调查的朋友说的是否是实话,他们会不会只是为了安慰自己而故意这样说。运气不好的话,方有一个朋友知道他对性的矛盾态度,又炫耀自己的观察力,半看半猜地说他眼神中有性欲,那这样的现实检验反而会使他更加紧张。因此,心理咨询师必须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决定如何去做,这对心理咨询师的判断力是一个考验,也考验了他的运气。因为,即使是最出色的心理咨询师,也不可能完全预测到患者生活中的朋友会如何说如何做,因此我们的这个建议多多少少有一点像赌博。

    我们也许会说,心理咨询师不应该“赌博”,理论上是这样,但实际上,人生的一切都多多少少像赌博,即使是我打了辆出租车这样的事情,你能预测这个司机今天是否情绪恶劣,甚至是否喝了酒吗?不能。

    小时候的性游戏,在当时往往并不会带来太多的困扰。孩子无知,对他们来说,性游戏和其他游戏没有多大区别。当然,我这样说是针对一般情况,如果家长注意观察的话,你会发现小孩子的态度也是不同的,有的孩子天生就有更多的羞耻感,从而对性游戏有不同于其他游戏的态度。另外,当性游戏太过火的时候,即使是不懂,小孩子也会隐约感觉这件事不太好。

    等孩子长到青春期,再回忆起童年的性游戏,会激起很大的羞耻和不适感。因为到了那个时候,他们意识到了那些游戏的性意义。我把这种感受比做一个换衣走光的女孩子的感受:在更衣室的时候,她即使脱光衣服也并没有感到害羞,因为她以为没有人能看到,而后来她有机会看商场的监控器,意外地发现监控器竟然能看到更衣室,更衣室内有小镜头。

    如果家长能够比较注意,使孩子小时候没有或者很少有性游戏,对孩子的性心理健康更好,但是已经有过的儿童期的性游戏,我们也不要把它看得太重,接纳和包容的态度可以使这件事的消极影响大为减少甚至消除,毕竟,那只是一个游戏而已。如果父母没有处理好,发现孩子有性游戏只是大发雷霆而没有细致的教育,孩子就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做这个游戏,被父母打骂,可见我是个坏孩子,这件事是坏事。”这样,他就产生了对自己的消极感受,即自恨,也产生了对性的消极感受即性不洁感。

    所以,正确的原则是:我们只需要告诉孩子,虽然你做的这个游戏是被禁止的,是要受到批评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是一个坏孩子。事情是被禁的,但是孩子的人是被爱的。这件事也不是多坏的事,只是对孩子来说不能做。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性游戏大加斥责,等到有一天,孩子知道了父母也在做同样的性事,就会产生对父母的不敬,仿佛父母是一些隐藏的流氓,是骗子或者两面派。如果相反,孩子的父母干脆停止了性活动如因为感情不好而成为无性的夫妻,则孩子就会更坚定地把性看成是不洁的,这对他将来的恋爱和婚姻更加有害,他将很难在性爱中获得健康的快乐。

    我遇到过这样的来访者,小时候被父母责骂过,当他大概12岁的时候,突然听说任何结婚的男女都是要有性行为的,而且只有这样才能生孩子。想到自己的父母也有这样“龌龊”的过去,而且想到自己的出生和这样龌龊的行为有关,他马上就变得不能忍受。他产生的症状是不允许父母碰他的东西,如果父母碰了他的东西,他就会清洗或者干脆扔掉。理智上,他也知进自己这样做不对,但是他不能控制,因为这件事让他觉得父母是下流的两面派。

    但是,如果父母在当时就清楚地告诉他,这件事是“你这个年龄的人”绝对不能做的,是危险的,而不是永远是坏事,就可以减少日后发生问题的概率。

    国外有法律,18岁以下的孩子禁止喝酒。孩子们一般都能接受同样,一个孩子不到2岁的时候,父母可以在他面前吃辣椒,但是要告诉他孩子是不可以吃辣椒的,如果他不相信,可以让他尝一点点辣的感觉。这样,孩子就会知道成年人做的事情,有些是不适合自己做的。在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时,可以用类似的例子来说明为什么成年人可以有性行为,而孩子不能有。

    男孩子和女孩子遇到的情况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性游戏被发现时,女孩子受到的训斥会更多而且更具贬低性。有些成人会说一些贬低女孩子自尊的话,试图以此激发女孩子的自尊和羞耻感,但这会给女孩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影响。成人的想法是,告诉孩子这样做贱”,孩子就应该明白,以后不这样做,就不“贱”了。但是,孩子思维是更直接的,她的结论就是“妈妈说我贱,我贱”,性心理从而就被扭曲了。

    儿童期有过性游戏,当时父母处理不当,孩子长大后就有了性不洁感。如果我们通过追溯,找到了过去的有关事件,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技巧:让来访者想象自己心中的那个做性游戏的孩子,然后,心理咨询师以对孩子说话的口吻,对那个孩子进行性教育,这样,可以更迅速有效地消除这个心结。

    对他的心理咨询,气氛轻松得如同男生的卧谈会,区别只是我年纪比他的同学要大许多,当时我也已经30多岁了,在他面前,是一个绝对的大哥形象,我并没有用所谓“咨询师”的形象和他交往,有时听他说得好笑,我基本都不约束自己的笑,有时甚至会放声大笑—这当然相当不符合一般教育中所说的心理咨询师应有的态度。

    当然,我并非放纵自己,相反,还是细心体会着他的感受,看他是否能够承受得了我这个态度。我知道,我这样笑,他会感到有些窘迫和害羞,但是,我恰恰是用这种方式,让他能够逐步适应这个窘迫害羞的感受,能够逐步增加对这种感受的承受力,我会细心地体会他,是为了知道他是否能够承受,如果他不能承受,我就会停止去笑他,转而安抚他。

    我不能让他把我的笑理解成对他的不尊重,即使是一个无知的青年也不应不被尊重。我不会说什么,但是我会用我的态度,让他觉得我笑他是一种亲近,是一种大哥对小弟一般的不拘形迹的表现,人都不喜欢被别人笑,但是被一个自己亲近的人所笑,可以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前提是,你相信这个亲近的人虽然笑你,但是心里并不会真的因此而轻视你或不喜欢你。贾宝玉犯病说了许多疯话,等他痊愈后被嘲笑,但是他并不生气,就是因为嘲笑他的人是爱他的。如果我前面和他之间没有建立起好的咨访关系,那我这样做,咨询必定要毁掉了。这就是心理咨询的微妙之处,它没有什么僵死的规则,没有怎么做对怎么做错的教条。笑你的来访者,按教条说当然是错的,如果有一个新手贸然学我这样做,十有八九是要犯错的,但是我这样做,反而有很积极的效果。如果有人按照心理咨询的教科书来评估我在咨询中的行为,我估计他们会发现我的行为错误百出。但是,如果评估我的效果,结论可能恰恰相反。

    我笑他,还有一个效果,就是让事情显得更轻松,恐怖症是一种严肃的心理疾病,如果我很严肃地对待,对方也会觉得这件事很严重,于是更加恐惧。相反,如果我表现出轻松的态度,对方就会放松,因为我让他感到那件事并非多么严重,并不需要那么严肃地对待,也就是说不必太恐惧。记得《天下无贼》中的那个镜头吗?劫匪在火车上抢劫,一个劫匪的样子有些可笑,于是大家笑起来了。另一个劫匪大喝:“严肃点,打劫呢!”为什么劫匪希望大家能严肃点呢?因为严肃才能恐惧,笑和恐惧是不相容的。我笑,引得他也自嘲,他那些对自己手淫的恐惧、对性的恐惧以及化出的对人的恐惧,也自然会随之消解。

    而王树的手淫中更麻烦的问题,是他的性幻想是乱伦性质的。虽然我们可以说,幻想并非现实行为,但是即使如此也不能被接受。对这个问题,我们花费了很多时间去处理。经过长时间的分析,我使他明白,他的乱伦性质的幻想是俄狄湘斯情结的表现;也使他明白了,乱伦幻想者实际上是一种情感的退行和固化,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成年人却还像孩子一样有依赖性。而和儿童不一样的是,他有了性的冲动,这个冲动就和他所依赖的对象联系在一起了,并造成心理问题,而他的心理问题又造成他害怕见外人的结果,更增加了对家人的依赖,这又是一个恶性循环。当他把自己的关注更多地投向外界时,这个问题自然会逐渐解决。

    说起来,在现在这个时代,有人会产生这样的心理问题,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21世纪初,我们看到的是性的高度开放。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还会有王树这样的因性压抑而产生心理问题的人吗?有,真的有,而且为数不少性开放的人群实际上并不像表现出来的那么多,耸人听闻的那些性开放故事,实际上现在也不过是一小部分人的生活,而多数人的性心理和性活动并非如此“时尚化”。而且,开放未必就是进步,而保守的性观念也未必就是落后。实际上,过分性开放的人群,虽然不会产生像王树这一类的性心理问题,但性心理也未必比王树更健康,那可能是另一种心理问题的表现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爱本来可以不这样痛苦》读书笔记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rea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