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起始年级小学教师新教材培训活动圆满结束,结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让我们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在我的印象中,像教材培训之类的专题讲座,因为受内容和培训对象的制约,主讲老师的课是很难出彩的。常态化的操作一般都是照本宣科式的知识“搬运”,让培训结果收效甚微。原本就枯燥无味的培训内容,再加上成人的那副“偶像包袱”,主讲教师是很难激发课堂活力的,也很难提起被培训教师的听课兴趣。很多时候,要不是行政推动,这样的培训是很难有效果的。即便是主办方再怎么用心运作,听课的老师仍然很难有多少兴趣,仍然是以完成任务为己任。在会场上昏昏欲睡,培训结束,什么也都结束了。
可这次的 一周的培训活动结束,让我们倍感吃惊,让我们看见了一批现象级的一线教师的“专家”。在理论与实践中都是标杆式的存在,值得大家的借鉴好认可。
在筹划这次活动的时候,我们就曾有过很多的方案,也对培训的结果做了很多的预测和设想。让培训活动更有意义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让老师们学有所获是最终目的。
在此之前,关于教材培训,老师们早就有过了。通过人教社网络培训活动,教材编写的专家,教材培训的专家已经讲得够好了,他们的培训才最有权威的。他们站在教材编写者的角度对课程目标,教材编写意图,设计理念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当然是最具有权威的,也是有深度的。如果再让我们的培训者对课标、教材进行照本宣科式的培训或是解读,这样的培训一定是多此一举,浪费老师们的时间?
可我们的培训活动也得搞啊!
怎么搞?通过反复的琢磨,我们决定以教研活动的形式来组织此次培训活动。研讨课加专题讲座,帮助一线的老师们打开思路和视野,做好示范与引领,应该成为我们培训的终极目标。或许,这样的培训才是老师们最需要的。因此,在任务分配上我们就淡化理论的讲解,让老师们分享一线教学的经验,让大家来交流研讨,以完成培训任务。可问题又来了,我们一线的老师们,能行吗?
只要你给我一点阳光,我就可以灿烂。这是一线老师们共同的心声,对孩子是这样,对老师也是这样。我们提倡一线的老师们这样做,让他们在一线带班或是上课的过程中秉持的这样的教育理念。一句话,尊重孩子, 相信孩子。当然,这样的理念用在老师的身上,当然也是非常实用。我们也应该相信老师们,相信他们一定能行。
接下来的准备工作,着实也让老师们辛苦了不少,他们也在煎熬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日夜。在不断的总结中提炼,也体验了一把什么是度日如年。
两周以后,我们的初演很成功。他们培训的内容经过简单的修整后就可以正式闪亮登场,我们对整个培训活动满怀期待。一周的培训结束,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A老师是来自于村级小学的一线教师,他的讲座是自带案例的。结合课标的修订,教材的变化。有理论的讲述,有听评的互动,有案例的举证。整个培训活动设计,无不体现出他的良苦用心。在他营造的轻松愉悦的培训氛围之中,老师们积极互动,主动参与其每一个环节。老师们一改之前的玩手机、打瞌睡的陋习,全程认真参与的参与其中。他从教材修订背景讲到教材编写内容的变动,从教材编写理念的设计到教材教学建议的实施。既有保留了原作者的主张,也渗入了自己的思考和观点。让老师们体验了一把来自于一线教师的精彩,让整个培训活动异常轻松。
B老师也是来自于村级完小的一线教师,他的带班经验,他的教学实操,完全超乎所有人的现象。完全是一线带班的天花板级别的存在,着实让培训的老师倍感兴趣,也给参会的老师们打开了一扇心灵的窗。他和孩子之间的那份浓浓的师生情谊,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在他眼里,还真是没有差生,而仅仅是差异的存在。在他的意识里,教育就是其生活的一部分,他也在教育的生活中享受到教育的幸福。
C老师是个年轻的美女老师,性格开朗活泼,课堂成了他展演自我的舞台。他经常出入全省大大小小的培训机构,活跃在培训与被培训的舞台上,经验丰富。在他的课堂上,大家都没有走神的理由,他除了完成课标的解读,教材的变化介绍。还带着大家一起做手舞操,带着大家唱英文歌曲,带着大家一起轻松快乐。让整个课堂充满着朝气与活力。特别是他那国际的视野,世界的眼光,更是让在场的每一位都佩服至极,叹为观止,倍感欣慰。
D老师主导的培训活动是参与式的。他的课堂充满了活力,也让在场的每一个培训者紧张至极,集中精力的参与其中。
……
教育没有如果,更多的是珍惜当下,给他们以信任和鼓励。做一个教育的有心人,建立起关于爱的链接,搭建一个心灵与心灵的桥梁,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够绽放自己,让每一个受伤的心灵都能够得到慰籍。或许,也才能看到最好的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