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书中提到.
学习的环境.PNG是什么曾经拯救过你,你最好就用它来更好地拯救这个世界。(这也是我推荐别人读《奇特的一生》这本书的原因。也许后面我会给别人推荐这本书《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
知识
信息 or 知识:如果你看了一篇文章之后点头称是,然后生活照旧,那么这篇文章和其他所有类似文章一样,都只是一个信息。只有你看完一篇文章、了解一个观点之后,受到启发,改进了思考问题的方式或者做事情的方法,这个信息才是知识。(对于磅礴的信息,我的应对策略是牛人列表(20-30人),每天精读他们的文章,结合自己的情况去思考、去实践。)。
临界知识:知道了这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就是因为99.99%的道理都不能通往行动。而只有那些极少数的能够启动人们去做、去行动的知识,才能达到「临界值」,继而引爆你的小宇宙。(行动才是根本,我一周一本书,一篇读书笔记。质量如何且不说,起码我一直在行动,没有停下来)。
知识的误区:我们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一直无法提升,就是因为我们掉进了追逐技术效率的游戏圈套:我们越努力,跑的越快,要学习的新知识就越多。我们一直把时间花在想办法提升「技术效率」上,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认知效率」。
反思
习惯:对于学习临界知识而言,首先是心态、方法和习惯的养成,其次才是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我现在养成了阅读、写作、散步的习惯等,还有N多的习惯需要去养成)。而形成好的习惯,必不可少的是反思。
反思在学习的过程中至少起着三方面的作用
- 发现知识误区
- 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
- 检验学习的新知识是否 用了起来
反思的误区:反思日记不一定要记录大事,从日常的小事、小习惯入手,从思考问题的过程入手,我们就能找到改进的办法。反思日记,那就是要记录自己的情绪和思考的过程,而不仅仅记录事情的结果。记录是一个主动思考的过程,是一个挖掘看得见事情背后看不见的关系的过程。如实记录,主要是侧重对事情的经过、结果进行记录。但是,更有价值的记录,是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记录自己当时的情绪、思考过程、外部环境条件等等。
读书
原始的读书方法是:花了很多时间去阅读一本新书,去记录新的名言警句,却从不花时间去加工这些信息,将其和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我们看似节约了很多加工整合的时间和精力,以便能够读更多的新书,但却是买椟还珠,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把最有价值的工作放弃了。(我虽然写了,读书、思考、实践、分享、反馈、调整。思考和实践这两步的中间缺少了联系,与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联系)。
读书的三板斧
- 第一板斧,也就是读书的第一个阶段,就是从头读到尾的方式。拿起一本书,从第一页开始看,觉得哪里写的好,就在书上画重点、记笔记。
- 第二板斧,看完书的标题和目录。序言之后就合上书:先想象这本书能够帮我解决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我过去是怎么解决的?作者的解决方法和思考会是什么?生活中哪些场景可能会用到这本书中的方法?
- 第三板斧,当遇到一个问题,就买来和这个问题相关的各种书籍:我把找不同的作者的书籍放在一起,对比着阅读,看待同一个问题,他们各自是如何思考和解答的。这样,我很快就能对自己的问题会有全面而独特的认识,从而让书更好地帮助我解决生活和工作当中的问题。
ps
如果你在北京,忍受着高昂的房价、拥挤的地铁和呛人的雾霾,却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单调上下班生活……那么,你真的不如回家乡。至少,家乡有父母和清洁的空气。
因为在北上广这样的城市、人才、信息高度密集,新的方法、新的理念在信息交流中快速演化,对各种可能性的试错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你在大城市中看到未来趋势的概率要比在小乡村高的多得多。了解另一个圈子的人在做什么,尝试一下自己未曾有过的人生体验,听一场自己从来没接触过的领域的讲座……这些都是你在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优势。
第18本书《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
假如你能活到100岁,
一共
36500天,
876,000小时,
52,560,000分钟,
3,153,600,000秒,
这10秒,在读这篇文章,
这10秒,你属于我,陌生人我爱你。
喜欢点个赞,想我留个言,有用分享朋友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