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了解古老的时空观念,我们还得返回至上古时期来看一看。上古历史与神话的往往杂糅成一团乱麻,导致了我们对故事的成分比例几乎无法解析。但是线索总是会留下的,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可以发现很多的隐喻。
西方文化中对于隐喻的探究,特别对《圣经》中故事隐喻的探究十分广泛。而不论是哲人的有意还是历史的无意,在华夏的文化中,隐喻也同样存在于各类故事,特别是神话传说之中,例如前文中探讨中的关键——伏羲故事的隐喻。
伏羲的隐喻
木星,中国古代又称岁星,太岁。西方一直称为朱庇特即罗马主神,等同于希腊神话中的宙斯(Zeus)。同样,在古巴比伦的文化中,木星也被视为主神马尔杜克,在诸神中的地位最高。他们还利用木星为期十二年的轨道来定义黄道星座。
重新来审视下关于伏羲氏出生的神话,《帝王世纪》²⁷²记载:“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燧人氏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东晋王嘉《拾遗记》²⁷³曰:“春皇者,庖牺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州,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云:“太暤包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历十二年而生庖牺”,翻译成白话文来说,就是华胥氏怀12年而才生出伏羲。如果作为历史来看,这实在是很奇怪的事情;但就算是从神话的角度来理解,尽管这或许是种浪漫主义的发挥,但这十二年的说法,并不是种“随意”性的发挥,而是实实在在的一个隐喻。
前文其实已经探讨过了,关于伏羲,不仅与北极之星相关,后来也常被作为太阳的指代,故名太昊。那么综合以上的说法,伏羲的故事中确有可能暗含着星体的内涵。太阳、北极星的各类相关的周期中,几乎没有明显与12年相关的。但是,太阳系中,确有一个独特的周期是12年,那就是木星绕日公转的周期——11.8年。《三辰通载》曰:“木德东方岁星,君子之象。每一年住一宫,十二年满一周天。”虽然按现有的天文测算,木星的绕日公转周期为11.8年,但可见,在古代天文中,简单描述时均取其整,将木星的运行周期写为12年(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古人对于其实际周期的计算如此粗糙。)当我们将伏羲的某一层含义看成是木星的指代之时,那么华胥氏踏巨人足迹孕12年而生则异乎寻常地贴合这一故事。在地球上的人类看来,约为12年的周期过后,木星相对于太阳来说又回到了最初的位置,将其比喻“新生”也是恰当的。
而在时间的表达上来说,岁星的说法正是源于其绕太阳近似十二年的公转周期。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时间表达方式——干支纪年中,地支一轮,正是12。从纪年上来说,岁星的十二年正是对应地支。如此看来,伏羲在此其实仍承载着“太阳”之“德”,木星相对于太阳位置的变化可视作为太阳的主导作用,故《三辰通载》曰:“木星附太阳,曰青龙捧御。”所以,在将七政对应神话人物之时,或可将伏羲同时对应为太阳和木星,亦可将伏羲之臣或伏羲之后句芒以对之。
而巨人足迹之说,也可能找到解释。前文有提,巨者,大也,用以描述天空中的星体,当是合适的。但同时也还有另一种可能解释,“巨”字可能实为“矩”,同“工”,亦含“巫”之义。再来探讨“踏足迹”的内涵可能就能明白了。关于“正”、“韦”字的探讨中,以及前文提及战国楚帛书中“踱步”的说法中就可以看出,“踏足迹”与“巨人”之说,实可能为度量天文的故事化。
更为复杂的隐喻或许还出现在了上古神话中的几场史诗之战。例如涿鹿之战和怒触不周山。
涿鹿之战的隐喻
约四千两百年前,涿鹿之野,炎黄与蚩尤一战,九天玄女降世而授阴符,黄帝得之而败蚩尤。
蚩尤被奉为兵主战神,传说其有八只脚,三头六臂,铜头铁额,刀枪不入。更有记载其兄弟八十一人,都有铜头铁额。《龙鱼河图》(《太平御览》卷七八引)云:“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如此奇怪的外形和能力特征,若仍仅仅认为这是在描述人类,实在是有些说不过去。而笔者认为,在神名与实际星体对应的方面,蚩尤及其兄弟可以代指金星和金星附近的陨石带:
一、“司兵之星名蚩尤”,天上的慧星被说成是“蚩尤之旗”。《史记·天官书》:“蚩尤之旗,类慧而后曲,象旗,见则王者征伐四方。” 汉高祖刘邦也不例外。《史记·高祖本纪》:(众)乃立季(刘邦之宇)为沛公。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而衅(兴)鼓旗,帜皆赤。
可见,至后世的天文描述以及帝王在旗上描述的蚩尤形象,均认可了其类似于星体的形状。只是蚩尤之旗与彗星又稍有不同,有“后曲”。作为星体来说,即应当是非彗星较为直长的尾部,其尾部拖曳应较为曲折,即其轨迹应当是弯曲盘旋的。单纯的彗星或者其他星体应该
二、蚩尤及其兄弟均相传为铜头铁额,此特征与金星及其附近的陨石带的构成相当一致。金星的内部结构,还没有直接的资料,从理论推算得出,金星的内部结构和地球相似,有一个半径约3100公里的铁-镍核。而太阳系中的彗星以及相关陨石带,大部分内部结构也都为铁质等金属组成。
三、记载中蚩尤有八十一个兄弟,其数字当是虚数,但是仍然表其数量之大。而太阳系形成初期所产生的大量的彗星体(甚至是微小行星),很有可能即指代的就是蚩尤的兄弟们。
四、各个版本所描述蚩尤的能力还有这么几大特点:蚩尤及其兄弟能纵雨起雾,杀戮无道。星体的撞击,特别是彗星的撞击,确实能起到以下三个效果:(一)撞击在地面,特别是数量庞大,前赴后继之时,毁灭力是相当强大的,在人类的印象中造成“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慈仁”是可能的;(二)起雾,彗星等星体的撞击,在地面扬起尘土,烟雾缭绕之景象,也是可能的;(三)纵雨,不少记载都言蚩尤还与祈雨有关,笔者认为这可能源于两种情况:一是行星等大型星体的靠近,造成了潮汐引力的影响,使得地球的水循环受到影响;二是彗星等星体的撞击,直接带来了水,并且其大量坠地的景象,也如同下雨一般,所谓流星雨的名称也是由如此景象而来。前文也提到了,蚩尤在后世的古籍中常被描绘成类似彗星的星象。
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就金星本身而言,其逆向自转现象有可能是很久以前金星与其它小行星或其附属卫星(例如地球、月球)相撞而造成的。金星在古代代表兵伐争斗,并融合于星占之中以类天神,几乎完全与蚩尤在古籍故事中所体现的性质一致。丁山先生在谈及蚩尤的时候言:“这位兵神,也是天神。天地之气,日月之行、风雨之变、律历之数,不但与我们人类生活直接相关,古代军事家也极重视这种阴阳五行之变。……从管子‘蚩尤子为当时’话看,他不但是天宫的‘侍卫’,而且是‘明于天道’的天官。”²⁷⁴而至于涿鹿之战中的其他可能暗喻,则可以此法而推。
怒触不周山的隐喻
共工,又称共工氏,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以掌控洪水的水神出现。在中国先秦古书《列子·汤问》中记载,传说共工素来与颛顼不合,发生惊天动地的大战,最后以共工失败而愤怒地撞上不周山而告终。那么为什么说共工代表着水星呢?
一、据记载,“共工人面蛇身朱发”。有意思,共工也是个非人形的外形,伏羲女娲也正是如此形态。前文也提到了黄帝、大禹也被众多学者考证了其与“龙”的关系,更像是刻画天空中拖曳着尾部残余碎片的星体。
二、共工在神话中掌管水的属性,与水星之名十分贴切。古代称水星为“辰星”。辰星曰北方冬水,智也,听也。故水星与水有关,其由已久。而共工在神话中被描述为掌管洪水,也可能对水星接近地球时,影响地球的潮汐涨落的形象化描述,或者是古人传此故事之时,因为共工的“神性”而将大地上发生的洪水关联了起来。
三、共工与颛顼争位。颛顼正是黄帝之后,作为帝位的继承者,共工与之争的情况与金星的情况类似,属于类地行星,其内部构成与地球相似。当然,关于共工怒触不周山,实际上还有一个传说,《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载:“当其(指女娲)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即共工与祝融相争,败而触不周山。《大荒西经》则补叙为:“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或许水星与祝融也“撞击”过也说不定。
四、水星存在的位置非常特殊。相较于太阳系之外的其他行星系统,太阳系中较小的石质行星处于内部,气态巨行星处于外围,并且水星轨道之内再无行星的情况是十分反常的。而就标准的圆周运动来说,水星的偏心率特别高,太阳系8大行星中,水星的轨道最扁。一般来说,行星的偏心率主要是由入射初始条件决定。也就是说,在太阳系形成之初,水星很可能并非一开始就在如今所在的相对位置上,而是受到了其他星体的强烈影响,或者是撞击,甚至也有可能是与其他星体(例如地球、金星)在相近的轨道上(受引力等影响)“挤”入现在的轨道。所以其入射角相较于金星和地球这两个临近的行星如此之大。
五、共工怒触不周山的事件,可能也与水星以“撞击”或者“引力”等形式影响地球,而导致地球倾角偏斜或者说,因为水星而影响地球的倾角而导致极星偏转加快。这样来看的话,当我们将“共工”与“水星”“等同”之时:所谓的怒触不周山导致的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则可以指地轴的偏移;那么“山”并不是实际的山脉,而是一座“桥”,一座人类认为可以在“精神上”可以与“神”相通的渠道。而这个“不周山”近乎等于“时间之轴”或者说“时空之轴”。如此一来,“不周山”的字符含义可以解释为:“不”这种金属性质的物体(行星)撞击(或影响)后的,本来像“周”这种圆周循环的运行形态的,像“山”一般高耸连接天地的通道(或轴)。
延伸开来,怒触不周山之后,女娲补天的故事有可能是隐喻月球的作用,即稳定地球轨道。当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古文中“天”亦可以指代北天极之时,那么所谓的天缺、天倾恰可能是因为地轴偏转,也就是轨道面——“天”的偏移:一是作为上古神话中阴性神祇的代表,其重要性与月球在现实中的中重要性可以说是对等的;二是月球的成分与地球差别比较大,属于外部俘获的可能性比较高。并且月土的探测时间显示,其形成的年代可能比地球要早得多。也就是说,月球与娲的补天之石的描述相类似,其本不属于此部分天空,并且与“补天五彩石”一样源自于开天辟地之时;三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月球引力对地球自转轴的稳定作用。在作用上来说,这与女娲补天的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月球、太阳和行星的引力作用下,地球自转轴在空间产生了复杂的运动。这种运动通常称为岁差和章动。岁差运动表现为地球自转轴围绕黄道轴旋转,在空间描绘出一个圆锥面,绕行一周约需2.6万年。章动是叠加在岁差运动上的许多复杂的周期运动。
概 述
从不同层面上来看神话中神王(或其他神)的出生、冲突、更替等传说:天,指的是天文层面的星体和现象与传说的吻合;人,则指人王(或其他人物)的出生、冲突、更替等过程(或时代)与天象的对应;地,则指地上万物的产生、碰撞、变化的过程与天象的对应。故而丁山先生曾言:
然而晚周之后,诸子百家,竞说上古,由三王上伸至五帝,再由五帝上伸至三皇,以至天地开辟之初,正是根据宗教神话与古代训话“层累而成”。不但三皇五帝,完全是天神地祇山川之神,晚周诸子硬将他们编入帝系以冠冕三王之上,即三王五霸之事,也何尝不窜入若干神话部分以乱真的史实呵!²⁷⁵
丁山虽不认可三皇五帝等神王是人王,但是其也提到了,并在全书中反复探讨了三皇五帝等,可能是天地山川等神王的指代。我也认为,例如某神之名,则在漫长的神话中,人王可以用以代称,某山川大泽可以用,天空之中某星体甚至星群构成的星宿也可以用。多层面的对应,也正是《阴符经》中那一句:“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路,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包括《道德经》中的“人法地,地法天,道法自然”,和《翠玉录》中的“如其在上,如其在下”等,也如是说。
如果这些神王可以对应天空中的星体。那么这些“战争”则还有可能对应星体间互相的影响过程。当然,除了太阳系形成初期,各大星体间会有如此剧烈的运动之外,如今这种稳定状态的过程确实难以和“战争”联系起来。其实,包括金星曾撞击或影响地球的说法,并不只是笔者有如此推测。维里科夫斯基就曾从《圣经》中研究出来,金星之前可能为略过甚至撞击地球的彗星。而维里科夫斯基也曾因为将神话与天体联系在了一起而被诟病为“伪科学”。李学勤先生在大胆猜想前文所提龙虎图形时曾言:“怎样进一步探索上古的传说及其蕴含的思想观念,又不涉于驰想,是很困难的课题。这里所说,也许能算作一次小小试探罢。”²⁷⁶或许将神直接对应天空的星体有些荒谬,按照时间来说,这样的故事得是很多代之前的人类流传下的。而笔者如今斗胆一猜,若无试探之价值,亦可博众君一笑,请谅笔者之业余。
在“实”来看,神话中神王(或其他神)的出生、冲突、更替等传说也许象征着星体在实体上的碰撞等行为;但在“虚”的一面,可能象征着天文轨道的交汇(周期)等,只存在于计算中而非肉眼中的天文现象,也可以说是其天空位置的计算,而这就需要我们透过表面来一探究竟。
²⁷²《帝王世纪》:是专述帝王世系、年代及事迹的一部史书,所叙上起三皇,下迄汉魏。作者皇甫谧,三国西晋时期学者、医学家、史学家,东汉名将皇甫嵩曾孙。其著作《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并被誉为“针灸鼻祖”。
²⁷³作者东晋王嘉,又名《拾遗录》﹑《王子年拾遗记》。
²⁷⁴引自丁山著《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12月,P416-417
²⁷⁵引自丁山著《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史官与史料》,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12月,P237
²⁷⁶引自李学勤著《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3月,P14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