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帖子《为什么成功人士都爱拖延》,看完后,我长舒一口气,不再痛恨自己的拖延行为了。
我只是个小小的草根,我也是个拖延症患者。
本来计划好的事,我总能一拖再拖,直到拖不下去再去做;明明今天可以把一本书看完,临睡前,发现还留着个“尾巴”;两年前就说要把孩子没穿过的几件棉服捐出去,前天清理衣柜,那个放衣服的整理箱依然在角落里……
我觉得自己在拖延这一块已是“药石无医”了,尹慕言在《掌控24小时》里说:试着拖一拖,享受拖的乐趣。于是,我释然了。
拖延症,真的一无是处吗?
在生活中,拖延行为总是被诟病成是一种逃避的心态,是自我阻碍和功能紊乱的行为。
但实际上,有拖延倾向的人,只是在事情的做与不做间做选择。
也就是说,在拖延行为还没有发展成一种病态,进而影响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严重状态时,它其实是一种带有选择倾向的行为模式。
它的潜意识是在说:让我想一想。
周岭在《认知觉醒》一书中说:阻碍我们行动的根本原因是“模糊”。
因为还没有把这件事想得更清楚,潜意识里还在做选择,行动上就会拖延。
美国心理学家尼尔·菲奥里博士在总结了他与上万名拖延症患者的合作经验后发现:“拖延可以带给人们暂时释放压力的快感。”
而人们在做选择时,更易于选择能给自己带来即时满足的事。这是人的本能。
所以,与其扼杀本能,不如训练自己有节奏地管理拖延,把拖延变成一种正向、积极的过渡行为,以帮助我们取得更好的成果。
职场中,不管是制定战略还是做出决策,在自己意识还不是很清晰明了的情况下,适当地拖一拖反而有种积极作用。
这种拖一拖,其实是个深度思考的过程。它在为下一步行动补充信息、做假设、求验证。
头脑风暴后,有节奏地拖延,会让大脑产生更多思维,得到更大的收获。
当然,适当有节奏地拖延,只是一种暂时放空的状态,让自己切换频道,继而再次获得创造力,而不是无限制的拖延下去,影响到后续工作。
学会正向的拖延,想清楚就去做,也是自我管理方面一项不可或缺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