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丨惜别二月河

作者: 甄玺 | 来源:发表于2018-12-16 11:31 被阅读65次

    二月大河浮凌开,兵戈铁马入卷来。

    帝王三代风流事,毕竟东流归大海。

    著名作家二月河(本名凌解放),2018年12月15日凌晨病逝于北京,终年73岁。虽为山西人,死后根据他的遗愿葬在河南南阳。没上过大学,却成为了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到40岁才开始文学创作,被认为是“大器晚成”的优秀作家。因笔下五百万字的“帝王系列”《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三部作品,为海内外熟知。

    1945年,中共山西省昔阳县正在开县委会,有人报告:县武委会主任凌尔文、妇联会主席马翠兰得了儿子,于是大家给这个儿子起了个名字叫“解放”。“凌解放”与“临解放”谐音。

    中原野战军占领南阳后,凌解放的父母分别留任该地的邓县武装部政委和法院副院长。父母整天忙于公务,反而使他养成了喜欢看书学习的好习惯。

    1968年初,高中毕业的凌解放到了军营所在地山西太原。部队首长见他爱看书学习,就把他调到团里办黑板报,当上了全团的新闻报道员,豆腐块式的新闻经常见报,他当时写了一篇数千字的通讯登上了《解放军报》。

    团政委的爱人家在北京,每次回京都要给他带些他不曾见过的书。二十四史成为他日复一日的读物,借到一本《聊斋志异》,因为别人追着讨要,他连夜抄了半本。

    1978年,33岁的凌解放转业回到南阳市委宣传部当了一名干事。1980年,他将一篇颇为得意的发轫之作《史湘云是“禄蠹”吗?》寄到有关刊物,但杳无音信。他给红学专家冯其庸写了一封信,并寄去稿子。

    他在信中写道:“‘红学’是人民的,不是‘红学家’的。如果冯老看过后认为我不是这方面的料,就请回信,我再也不搞这方面的研究了。”

    后被他称为“伯乐”的冯老,很赏识这篇论文,后来带着他参加了全国第三次《红楼梦》学术讨论会,称赞他的论文“想象丰富,用笔细腻,是小说的笔法。”并鼓励他用此笔法写小说。

    1982年10月,已是中国红学会会员,河南红学会理事的二月河,赴沪参加红学研讨会。会上,有学者叹惜:康熙在位61年,诗文、音乐,样样精通,治国有功,却没有文学作品来表现他。二月河“腾”地站了起来:“我来写!”

    经过两年多对康熙的反复考证,以及查阅大量的野史、清人笔记小说,开始了首部扛鼎之作《康熙大帝》的创作,冬寒夏暑,锲而不舍,每日少则千余字,多则上万字。

    在他年满40岁、正式出版《康熙大帝》第一卷时,首次使用了笔名“二月河”。他当时的考虑是:自己创作的是长篇历史小说,而自己的名字叫凌解放,一个历史,一个现代,二者有点不协调,于是想改用一个笔名。生在黄河两岸,自幼对黄河印象深刻。黄河到二月凌开,浮冰如万马奔腾,因此取“二月河”为笔名。

    第1卷《夺宫》,出版后引起轰动。根据第l卷改编的14集同名电视剧1994年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

    1990年至1992年,他又创作了《雍正皇帝》3卷共140余万字。在1995年10月的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初评读书班上,《雍正皇帝》在参评的120部作品中,以历史小说第一名入围20部候选作品。

    1994至1996年,他又以惊人的速度,推出了“帝王系列”第三部《乾隆皇帝》前3卷共130余万字。“帝王“系列被陆续该片为电视剧播出。

    2007年8月,新创作历史小说《胡雪岩》(与薛家柱合著)。

    2011年6月27日,二月河正式出任郑州大学文学院院长;2013年12月,推举为河南省文联名誉主席。

    语录:

    在自己已走到了人生的谷底时,他仍能说“人生好比一口大锅,当你走到了锅底时,只要你肯努力,无论朝哪个方向,都是向上的。”

    金庸、二月河两位风靡华人世界的作家相继离世,引发读者无限感慨。他们一个文心铁胆,“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一个纵横历史,一手写尽康雍乾盛世。

    “落霞三部成绝唱,世间再无凌解放。”大师一路走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时评丨惜别二月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rit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