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根据网络相关资料收集整理创作而成,有侵必删
广西民歌简介:
据《汉书·地理志》相关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古代的中原先民们就已进入岭南。当越来越多的中原人进入岭南、两广地区,该地的各民族向外迁移,中原文化遂与岭南本地文化不断交融,成为中华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秋时期的《越人歌》,不同于大多凭借口耳相传流传至今的原生民歌,它是有古籍记载的越人最早的民歌:“今夕何夕兮?得与王子同舟”,传递出女子的美好愿望。随着民族文化的交流促进,广西民歌中较多运用《诗经》里“兴”的手法,并且在自唐宋以来的相关古籍中大量出现了有关广西少数民族先民酷爱歌唱的记载。
历史上,壮族先民借鉴骈文讲究对仗和声律的特点,与当地文化融合创作出“四六联”这一独特的民歌体裁——“汉字壮唱”,讲究押韵、优美错落、传唱至今。
广西民众大都热爱歌唱,他们唱起《农家季节歌》期盼有个好收成;唱起壮族“勒脚歌”表达情爱;在客家围屋,有兼具黄河流域汉族民间音乐音调和广西本土民间音乐特点的客家民歌《月光光》;在海边,有搭配传统乐器独弦琴的京族民歌《过桥风吹》;待嫁的瑶族姑娘会唱起《绣嫁衣》;水上的疍家人会唱起“鸡仔大捉去卖,卖得几多钱”的船歌《睇龙船》……所谓“依田唱田歌,靠山唱山歌,傍水唱渔歌”,这些散发着浓馥乡土气息的民歌,在岭南百姓于本土的生活实践和文化交流中诞生,有的还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仍留存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脉络中。
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简介:
《山歌好比春江水》创编、成型于柳州彩调剧《刘三姐》。1959年1月,柳州《刘三姐》创编组编写了彩调剧《刘三姐》第一方案,并以柳州山歌《石榴青》曲调为基础编写了主题歌《序歌》,《序歌》的主旋律就是《山歌好比春江水》曲谱的最初形态。
1959年5月,该创编组编写了彩调剧《刘三姐》第二方案,并写出了以下歌词:“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唱歌好似长江水,哪怕滩险湾又多”。这就是《山歌好比春江水》歌词的最初形态。
1959年7月,该创编组写出了轰动全广西的彩调剧《刘三姐》第三方案。将原《序歌》的曲谱改编成与《山歌好比春江水》现在的曲谱基本一样的曲谱。
广西宜州流传着歌仙刘三姐的传说,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第三方案)正是柳州彩调剧《刘三姐》的主题曲。但鲜为人知的是,《山歌好比春江水》实际上来自桂北民歌《石榴青》,是一首姑娘送情郎上战场的励志歌,后来被人们将“红河水”改为“春江水”、“哪怕”为“不怕”,延续了歌中所表达的坚毅和无畏的精神。
早期的《刘三姐》歌舞剧一直被人们进行着各种艺术体裁的创作。排演的歌舞剧《刘三姐》,曾四进中南海怀仁堂,又先后在20多个城市巡演,全国汇演达500多场;后来改编上映的电影《刘三姐》,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彩色风光音乐故事片,并创下我国故事片在国外发行的最高记录。其中的插曲如《你歌哪有我歌多》、《采茶歌》、《世上哪见树缠藤》成为广西的独特标签。
山歌是用来唱的,我对唱山歌并不懂,这里只是收集整理下歌词,顺便再整理一下轶事。
电影《刘三姐》曾在阳朔拍摄,后来因《刘三姐》的影响,拍摄地阳朔的一颗大榕树成了旅游景点。
更有意思的是《刘三姐》中《山歌好比春江水》一曲在歌舞剧里的配唱一直是黄兴宁,从来没有换过人。为电影《刘三姐》配唱的则是傅锦华。

山歌有独特的野性,也可称为“野歌”。当年傅锦华和蔡秀英等人一起到长春为音乐电影《刘三姐》配音时曾担心自己的歌声太“野”。作曲家雷振邦不以为然,他夸奖傅锦华:“刘三姐的歌经常是在山头田间唱的,你的野味就正好符合这个要求。我要是用我的乐团,他们还不敢喊呢。”
如今歌词仍在,唱歌人也代有传承,但是山歌的“野”味渐失也让人不由得唏嘘。想想当年胡适在桂林到阳朔的船上,听到的船上桂林女子所唱的柳州山歌,竟不知拿到今天来听,该是何等的“野”性自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