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了樊登老师讲的《被忽视的孩子》,听后感想甚多,特想分享给身边的朋友们。
让我们先来看看自己是不是那个被忽视的孩子。被情感忽视的孩子的表现有:
1.莫名的空虚感(人多时候最寂寞)。 2.反依赖(特独立,不接受别人的帮助,无法和别人走得太近)。 3.不切实际的自我评价(特别是女性,容易贬低自己,自我价值感低,过度强调自己的弱点,不确定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4.毫不同情自己,只同情别人(见不得别人受苦,自己再怎么累都可以)。 5.负罪感和羞耻感。 6.喜欢对自己生气,自责。 7.认为自己有致命的缺陷。 8.难以关爱自己和孩子。 9.自我约束能力差。 10.诉情障碍(不会好好说话,喜欢“吼”,分不清自己的情绪,比如明明是想关心人家受伤了,却开口就凶说:你都几岁了,还不会照顾自己)。
对照了一下,自己中了几条,特别是第3条:不切实际的自我评价。我一直觉得自己特别笨,学什么都慢,悟性差,两个妹妹都特能干,会煮一手好菜、照顾好自己,而自己什么都不会,在看到别人的成就时,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痛”。嫁到婆家后一切就得靠自己了,可平时没得到锻炼,虽然自己愿意学,愿意尝试,但做起来总是力不从心,悔不当初,到现在有了两个娃后才开始有了点长进,说来真是惭愧……但想想自己从小就被父母包办地长大,自己只负责做个听话的孩子,有这样的结果也是必然。
我们的父辈普遍习惯于用“控制”来表达爱,这不是他们的错,因为他们也是这么长大的。这种爱最大的好处就是:保护了我们,让我们免走弯路,免受伤害。在父母的照顾下我什么都不用多操心,不用多考虑,只要听从他们的安排,一切似乎都很顺利,但这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爱需要尊重、接纳、包容,要舍得放手,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让他去体验、去尝试,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他的成长,才能让孩子尽快完善自己、成为自己。
反观自己在养育儿子的成长路上也存在着各“忽视”:“今天天气好冷,我都穿了好几件,你怎么才穿这一件”;“就吃这点,能饱吗?”;“好了,别哭了,多大点的事,哭啥?”;“好了,别玩了,时间到了,把手机给我”……这些话表面上看来也许会觉得没什么问题,看得出也是出于关心孩子,但细细想来这些话都把孩子放在了自己的位置,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和情绪,看着自己的这些“罪行”,不由得自责起来,但樊登老师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是10年前和现在。嗯!没错,过去已经过去,我们也要学会接纳自己、原谅自己,从现在开始做个有觉知的父母。如果你也是那个被忽视的孩子,接下来该怎么做呢?
首先学会正确对待自己的情绪: 1.监控自己的感觉,有觉知,感受自己的感觉。书中介绍了一种可行性很高方法:每天记录3次自己感受,记录内容为a.我此刻有什么感觉;b.为什么有这种感觉。 2.接受并信任自己的感觉,我们要明白不理性的表现往往是在压力之下并不是情绪之下。要看到行为背后的情绪,情绪背后是什么需求。 3.学习有效地表达感觉。 4.认识、理解人际关系中的情绪。 其次是自我关怀: 1.关爱自己,把自己的感受放在首位。 2.学会寻求帮助。 3.发现自己的好恶。 4.调节饮食,拒绝垃圾食品。 5.坚持锻炼身体。 6.学会休息和放松。 第三、提高自我约束能力。书中介绍一种方法:三件事计划(每天列出3件你不想做但今天一定要做的事;列出3件你特别想做但今天不做的事)。 第四、自我安慰(比如:看一段孩子的小视频;回归正念,体会当下的感受,如感知杯子温度;宝宝们会去找自己的安慰物,如小布偶、小毯子)。 第五、学会同情自己。
育人先育己,只有自己疗愈了,让自己的内心丰盈了,对孩子、对家人的爱才能由内而外地流淌出来。
如果能看见情绪,正确对待情绪基本就能避免孩子再受到忽视。如果能站在孩子的立场,感受他的感受,也许我会说:“今天风好大,你觉得冷吗?如果现在不多穿,带一件备着,不然妈妈会担心你着凉的。”;“摔倒了好痛是吗?来,让妈妈抱抱你。”;“我知道你现在这局还没打完,不想停,但我们约定的时间已经到了,我们要履行约定哦!”他如果真停不下就和他商量这局打完就停。
让孩子知道你看见他了,你能理解他,他不是孤独的,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他才能有足够的安全感可以去探索、去认识这个世界。
改变并非一朝一夕,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