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堂早餐时分,是难得放松的时刻,几个同事聚在一起,免不得闲扯几句,聊聊工作,谈谈家常,早餐下肚后便各自散了,该干嘛干嘛去。
今早的话题是本周会议多多,加起来通共有五六个会议,什么期中考试总结会议、备课组会议、班主任会议、级长备课组长会议等等。大家各自“对号入会”,有课的教师自行调课,会议务必参加,签名为证。
本来也并不足奇,期中考后各类总结型的会议一向就多。只是今晚的会议涉及到我,其实,大部分会议都牵涉到自己,倒没啥,这下班后领导组织召开的会议,就很不一般了。开什么会呢?导师读书会,新鲜。
这导师读书会是怎么一回事呢?缘于本校今年开始实行的导师制度。所谓导师制,是教育部门的一种管理制度,为了使新入职的教师或者教学比较靠后的教师快速走上工作轨道,适应教育事业,就得缩短新教师的磨合进程,加速成长。就需要经验丰富的教师加以指导,为了更好地指导,导师就必须精进业务,夯实基础,就得不断学习,所以今晚需要专门组织导师一起读书,一起学习最新的教育理论知识。
这还不够,既然读书了,怎么证明导师们都认真读过领导指定的某一本读本呢?你多虑了,领导们有的是办法,随时可以来一场考试……
佩服这执行力,脑洞也够大的了,能考学生,就不能考考老师们吗?况且还是学校的精英阶层,这逻辑似乎没毛病。哪怕有一定经验与声望的导师又能如何?逃不过如来的手掌心。只要你是导师,一律得参加学习、参加检测考试。
这种做法是否值得弘扬,我不敢妄加评论,反正我已经憋出了内伤。
为了方便操作,单位规划好了一一对应的导师制名单,一个导师配备几个新人或者教学成绩靠后的教师。怎样的人才具备导师资格呢?一般来说,教学成绩出色,教学理论新潮,有自己的一套教学风格的老师,也不一定是年纪大的老师。就如我们语文组的导师,我不算最新潮的老师,因为我不太喜欢研究教学方法,一向觉得那些东西是人家教学的套路,我不擅长“拿来主义”,那些花哨的东西也不一定适合我,也觉得研究那些枯燥的理论了无生趣,宁可自己努力去摸索一套路子出来,走自己的教学特色。虽然没有写成教研理论去成书出售,终归算是在教学方面有些办法的人。
导师的工作是指导学徒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等常规工作。尤其是公开课时,导师得跟进,得去听新人的课,帮他们磨课,提出恰如其分的修改意见。可以说,导师名声好听,实则不好当,是一件耗费心里的事,也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因为新人不一定都乐意所谓导师来“指点”。想来也有道理,拔苗助长的事人家当然不太乐意接受。
我们单位导师制的前身是“青蓝工程”,所谓青蓝,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意,操作方法和如今的导师制差不多,“青”与“蓝”也都搭配好了名单。执行的如何呢?这其中也发生过种种匪夷所思的事。
有个别“蓝”,即相当于如今的导师,对于“青”的态度很是严苛,动不动批评,发脾气等,弄得“青蓝”之间的气氛一度很尴尬。记得一个新入职的女孩跟我吐槽说:“沐春姐,真希望分在您的名下,我喜欢您,您是真心实意地帮我们,不摆谱,教学成绩又好……”
去年度过了最为爽快的时光,青蓝工程竟然没有安排具体辅导的学员在我名下,我被他们安排到了语文组总顾问的位置上,我偏偏不善于指手划脚,等于赋闲,暗爽,笑看风云一年。
后来由青蓝工程改革成如今这导师制度,我又被他们拉进了导师群,忽然觉得压力莫名的大,又是学习,又是考试,又是指导,一个头两个大!
我看看语文组的导师,有两个特别年轻,工作才几年,但他们爱钻研,有自己的教学特色,确实是教育行业的佼佼者,领导们果然独具慧眼。再就是如我这般资深教育工作者,教学成绩出色,有自己的一套教学风格。
接下来,我得啃那些枯燥无味的教育理论书籍,还是指定的读物,我有被宠上了天的感觉,个中滋味唯有心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