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国庆小长假后的第一天,也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寒露”。
它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在古人看来,此时天气寒冷,露水将要凝结成霜,因此得名“寒露”。
寒露节气里,传统农事已近尾声,哪怕是热带南方也要进入秋天,在寒露这天,太阳移至黄经195度,夜晚仰望星空,你会发现星空换季,代表盛夏的“大火星”已西沉。我们可以隐约听到冬天的脚步声了。
民间俗语也说:“寒露寒露,遍地冷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露气重而稠,稠而将凝,再过半月,将凝为霜降。自此,告别了秋高气爽、秋明空旷,白日将变得幽晦,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雾结烟愁。萧萧秋意重,依依寒色浓,归鸿将急于南飞,哀鸿遍野,秋残如血的季节到了。
寒露三候
我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黄花也就是菊花也渐次盛开。
鸿雁来宾:寒露之日,“鸿雁来宾”。鸿雁白露节气已经开始南飞了,此时是最后一批,古人称后至者为"宾"。
雀入大水为蛤:后五日“雀入大水为蛤”,这是古人对节气感知比较抽象的一种描述说法。
菊有黄华:再五日,“菊有黄华”,华是花,草木皆因阳气开花,独有菊花因阴气而开花,其色正应晚秋土旺之时。
这里需要值得一提的是寒露第二侯“雀入大水为蛤”的解读:
如果仅从字面上来看,是鸟雀在这一天飞进了水里变成了蛤蜊的意思。而哪怕是垂髫的小儿,也知道海里的海鲜怎么能是鸟变得呢?古人的眼神就能那么不好?好歹也创造了几千年的历史,这么简单的错误就没人发现?那这是不是就说明是古人记叙错误?这里面又有何玄虚呢?
其实这还真不是古人记叙有错误,《国语》有云:雀入大海为蛤。就连《国语》这本书都是这么说的,那就说明很可能古人并没有犯这种记叙错误,所以只是我们后人以讹传讹的理解出错,这才导致了后人对这句话的不理解。
那这句话究竟怎么才能解释明白呢?也很简单,咱们先说现象,沿海的古人们在这一天发现蛤蜊大量繁殖出现,海产丰收了。这就是“水为蛤”三个字的释义。
那“雀”是什么呢? 雀并不指天上飞的小鸟,而是指的是“北玄武,南朱雀”中的朱雀七宿!朱雀七宿包括包括井宿、鬼宿、柳宿、星宿、张宿、翼宿、轸宿。咱们之前不是说“大火星”移动位置了嘛,大火星奔着西边去了,西边就代表了水。而这个时节黄道正好也是走在了井卦上!这就是“雀入水”三个字的涵义,古人只是在这句话上拐了个弯。
所以古人讲的这句话,实际意思是:寒露时节天上朱雀井宿变动,走在了大海的上方,连带着井宿所代表的天体能量落入水中,所以这一天水产丰收!所以才有了这句“雀入水为蛤”。
寒露特别提示:秋冬交替期间易感冒,一定要注意保暖哦,还要预防病毒感染。寒露时节,不妨来点温补食物滋养一下身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