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明白,自律 = 自由。为了获得真正的自由,就得给自己设定一些限制,自律地坚持做一些事情。
可事实却常常相反,我们越想要自律,却越求而不得。
那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
1
靠意志的自律,不靠谱
在某个消沉瞬间,在某个忍无可忍的时刻,冲着生活大吼大叫,心里默念着努力奋斗,未料到仅仅坚持了几天,便打回原形,生活一如既往地得过且过。
我们以为逼逼自己,再逼逼自己,就可以过上持续性自律充实的生活,但往往却事与愿违。
事实上,生活中那些做到自律的人,往往都非常享受自律的生活方式。于他们而言,做这些事情毫不费力,无需所谓的坚持,更不需要极强的意志力。
而任何一件事情需要费力地坚持,心累地持续,往往坚持不了多久。
2
自驱,而不要自律
人本来就有趋利避害的本性,喜欢做让自己感觉良好的事情,不喜欢做让自己感觉糟糕的事情。
当靠意志来坚持做一件事情,我们实际上是暂时违背人的本性,逼着自己去做那些让我们感到不适但却正确的事情。
这种理念和逻辑,所带来的一系列后果是:自律 = 意志力 = 自我否定
它希望我们通过拒绝或否定自己的情绪来实现自我约束,但这种否定内心真实情感,压抑内心真实欲望的做法,显然行不通。
因为一个人的意志力本身有限,人的本能又过于强大,一个人很容易被内在糟糕的感受所影响,进而停止去做一件事情。
事实上,决定坚持下去的不是某个理性的想法,而是内在的某种真实感受。理性想法可以影响我们的选择,但最终我们内在的真实感受,决定了我们能否坚持去做。
对应内在的真实感受,其实是一种自驱,而非自律。
![](https://img.haomeiwen.com/i20691654/e5a22a91cfa8fbfe.jpeg)
3
所谓自驱,就是你顺应了内心的某种真实的感受,然后让那个感受来引导你去做事情。
就像健身这件事情,除非去健身房让一个人感觉良好,否则他(她)终将失去动力并放弃。
可以戒酒一天或者一周,但除非感受到了不喝酒的好处,否则最终还是会回到喝酒的习惯里。
一句话,自驱,不是基于否定自我的感受,而是基于相反的事实,自我接纳和肯定。
自我接纳和肯定引发的思维转变,会让人产生一种自驱力,这股张力会让一个人坚持毫不费力,甚至自得其乐。
你早起,是因为早起让你感觉自己是个积极向上的人;
你运动,是因为运动让你感觉自己是个有活力有自信的人;
你读书,是因为阅读让你感觉自己一直在成长,非常充实。
只有开始自我接纳和肯定,从心底愿意自我负责,一个人才会有足够的动力去改变自己的坏习惯,进而坚持去做那些有益于人生的事情。
4
自驱背后的理念和逻辑
一个人追求自驱,背后所隐藏的是一种Be - Do - Have的心智模式:
先明确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Be),然后去想做些什么,之后付出自律的行动(Do),最后梦寐以求的东西将会随之渐渐显现(Have)。
一个人的内在定位清晰、准确了,需求便会随之改变,进而行动自然也就变了。而这样的行动,因为有了持续的内在刚需作驱动,所以才会变得自律而长久。
Be - Do - Have的心智模式,其实就是为你所做的事情赋予了足够的意义。而一件事情,赋予了足够的意义,很自然就能找到耐心坚持的动力。
5
当不再依赖于个人意志,不再追求所谓的自虐式律己,而是接纳和肯定自己,进而自我驱动去做一件事情,那一个人肯定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
这种自我驱动式的模式,没有减轻做事情的痛苦,也没有让事情变得简单、快乐。痛苦仍然存在,但痛苦现在变得有意义了。经历的痛苦有其目的和价值,这让一切变得不一样了。
坚持过程中,一个人不再是与痛苦抗争,而是苦中作乐;不是去回避痛苦,而是主动追求和承担做一件事情所必然经历的痛苦。
只有这样一种自我驱动,才会让一个人日复一日地努力,年复一年的坚持。
而从外部看,别人看到的是仅仅是极为强大的自控力和意志力,但于本人而言:自律,不过就是内心明朗之后的顺势而为。
一句话,自驱,而不要自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