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去给他扫墓。他的生命就像刻着他名字的那块巍峨的巨石,默默无语。小波离去已经七年了。七年间,树叶绿了七次,又黄了七次。花儿开了七次,又落了七次。我的生命就在这花开花落之间匆匆过去。而他的花已永不再开,永远地枯萎了。
翻检他当初写给我的情书,只觉得倏忽之间,阴阳两隔,人生真是一件残酷的事。既然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和短暂,上帝为什么要让它存在?既然再美好的花朵也会枯萎,再美好的爱情也会湮灭,上帝为什么要让它存在?没有人能给我一个答案。也许根本就没有答案。

三月的最后一天晚上,有点点失落,捧起来这本书。开篇就让我震撼不已,接下来随着一篇篇的,你好哇,李银河。我仿佛看到了陷入恋爱中蠢萌的王小波。这和他留存下来的照片形象不是很符合。照片太严肃了。
大概是大学时不知道从哪里听说了王小波这个人,我就去翻了他的代表作《黄金时代》。在这之前已经看过小说《寻秦记》了,依然觉得这个人写的小说真实又大胆,看完有种瞠目结舌的感觉。
前年买了kindle,有次活动,买了王小波的一套书,开篇太晦涩了,我坚持了一两天放弃了。几个月后看到朋友写《黄金时代》的书评,然后直接选《黄金时代》来读,依然感觉很大胆。当时的我沉迷于科幻推理,主要读了《三体》和东野圭吾的书,所以没有继续读王小波的作品了。
今年刚好失恋,失恋后静下心来读一些心理学的书,现在又有可能重新恋爱的机会,郁闷之下遇见了这本书《爱你就像爱生命》 。当晚我觉得我真的很像王小波,因为我每天也有很多想法想写给另一半,但不幸的是我还没遇上欣赏懂我的另一半。直到昨晚看到了李银河的部分回信,我又觉得自己更像李银河了。
男女之间的爱情真的很玄妙,有的时候能说出一些理由,但等你深思这些理由的时候,你会有一点点怀疑,因为他的特点也许很多其他人都有。但你爱上了,就是非他不可了。也许这就是爱情的奇妙之处了。
开篇的情书很像王小波对李银河的日常碎碎念。那时候王小波在北京求学,李银河去外地工作。每一封情书都写的清新脱俗又深刻真挚。我的脑海里一直想着写这些信的时候,王小波可能的苦大仇深的孩子气的表情,想想都觉得很有意思。而后面加入了李银河的回信,我想起了一句俗话,一个巴掌拍不响。两个人都是很真挚的很有想法的热情的人,所以很难不碰撞出火花,最幸运的是他们认定了彼此,并决定终生热情地生活在一起。
中间部分是王小波出国留学以及回国后给友人的信,偶尔说一些自己的情况,最让我觉得惊讶的是他不仅写小说,还编写小说的程序以及修电脑。一个热情的积极的人绝对不限于生活工作某一方面的学习和进步,一定是尽可能全面发展或者思考后以后才能提出中肯又恰到好处的建议或者想法。这些书信中最后都会附上李银河的祝福,有的书信里还不经意地提到了日常生活,比如他想换电脑,但李银河没同意,他觉得甚是苦恼。然后想了个小办法解决了。事实证明,幸福的人掩盖不了自己的幸福。其他有心人稍微注意就能发现端倪。
最后后面部分是王小波给友人的谈艺术方面的内容,我看的不太懂,但真的很佩服他在各个领域都都涉及并且见解独到。做一个有趣的人不是一时说说,需要花一辈子的时间慢慢去修炼的。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情,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给我写信。希望我会尽快找到那个给我写信的人。
网友评论
我喜欢这样多变的“王二”,因为他简直就是我自己座右铭的最佳践行者,我希望自己能像王小波那样理性的思考,温情的表达。
我看到你文末说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儿之一是有人跟你写信,突然就想到了之前,我自己很蠢的往事,我在追一个女孩儿时,也是用了写信这样自认为很浪漫的办法(深受《爱你就像爱生命》影响),结果根本没有发展的余地。大概这样的方法已经太过老土了吧。
心理学上的书,我也很钟爱,零散读了一些,所以我觉得我们可以做个笔友,我给你写信,你来读,内容海阔天空,不受拘束,这样,既满足了你对浪漫的幻想,也保留了我对浪漫的念想。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