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小时候,看着邻居的大姐姐每逢过节,总会拎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回来看望父母,甚是羡慕,那时候盼望自己快快长大,有能力赚钱孝敬父母。
时至今日,自己也工作好几年了,但是当初自己在心底许下的承诺实现了多少?也常常很愧疚,觉得自己这些年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上对父母的关心都很欠缺,很多时候还让父母在为自己担心。也常常会为自己开脱,因为工作忙、事情多,但仔细想想,又有多少事情是少了自己就不可以的呢?所谓的忙,不过也就是和朋友聚会、逛街......
也许之前不会有这样愧疚的感觉,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地这种感觉更强烈了,看着父母渐渐老去的身影、增多的白发,内心酸楚油然而生,特别是父母因为身体不适,生病住院的时候。所以会抽更多的时间回家看望、陪伴父母,以消除自己内心的愧疚感。
每次回家看着父母欣慰的笑容,忙前忙后为我们准备饭菜,不停的叫你吃这吃那,顿时感觉一阵心酸,什么时候感觉和父母的关系变得那样生疏?再也回不到小时候那样的无拘无束。也许和父母联系少了、见面更少了,希望真得是也许。
曾经有一个报道,对三十岁左右的年龄阶段的中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假如父母还有三十年可以生活在这个世上,按照你现在回家的频率,你还可以和父母见多少次面?答案当然五花八门,甚至很多被调查者还动情地哭了,因为多方面的因素,自己很多年没有回家了。所以,能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人是幸福的,尽管会有种种矛盾。三十岁,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很多人的生活重心放在了下一代身上,而忽视了上一代。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中学语文课本里有一篇文章叫《散步》,是著名作家莫怀戚的作品,文章最后一段话是这样的:“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葚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背的同她背上背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是作者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对生活的热爱,更是对生命的热爱。
回想我们的成长历程,何时开始长第一颗牙、何时开始学会走路、何时开始学会叫“爸爸妈妈”,父母都记得一清二楚,甚至现在讲起来还像当初那样激动,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一样。可是我们又有谁清楚的记得父母多久开始长白发、长皱纹,腰背何时慢慢开始无法直起来,何时开始行动不便了?我们又扪心自问以下,我们有没有父母当初教我们说话、走路时的耐心来听他们的唠叨。我们成长的历程在父母的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但父母渐渐老去的身影我们却视而不见。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想,最好的孝顺无非就是“我看你长大,你陪我变老”吧,父母见证我们成长,我们参与父母变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