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柴关山的记忆(外一篇)

柴关山的记忆(外一篇)

作者: 觀風䖏 | 来源:发表于2022-10-30 21:26 被阅读0次

     甘泉本地,柴关山与烽火岔、巴掌洼同为边远村庄的代名词。古村落都是神秘的存在,单说这村址选择就是有说法和讲究的。甘泉境内山村多在川道拐沟,在高山上建村的少,端详这柴关山,虽不平缓却向阳,虽无水抱有山环。它前有牛蹄圪坨为先锋,后有志丹作殿后,左锁雨岔沟,右控洛河川,端的气势非凡。

    高山俯瞰,指不定哪条谷底下就有鲜为人知的峡谷。   古村落都是神秘的存在,它的记忆大多没有传下来。   丈量它的高度,探测它的深度,都要站在不同的角度。

    之前对柴关山的认识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刚进入下寺湾钻采公司工作,有一口高产井编号78,是公司的宝贝疙瘩,它就位于柴关山之后,需进入志丹境内迂回,道路崎岖难行。为完成生产任务,保障产出的原油及时运送,每至冬日下雪,全体员工要顺着山梁的路清扫,这是我初次接触柴关山。望着路边山腰上散落的一处处古朴的窑洞,感觉外面真冷,想象窑洞炕头一定很暖。又一次夏季冒雨修井作业并夜宿78井,夜间七八个后生挤在一方土炕上,打鼾声与山野间的狼嚎呼应,让人难以入眠。回归,天晴前起雾,车从柴关山过,远远望见两条川上云海翻滚,蔚为壮观。柴关山所在的这座大山,就如一艘巨舰劈波斩浪,又如一头巨鲸在海中遨游。

    做好一件事,动手与动嘴都重要。   虽然只走一次,却有惊奇的发现。   陌生的地方,反而觉得熟悉。   熟悉的,往往熟视无睹。 从某种角度看,骑毛驴不一定比电驴子慢。   不再走几步,你不知道前面是窑洞还是猪圈。   找个安静的地方,把想做的事好好算一算。  

    二十余年弹指一挥间,柴关山一定变化很大,真想去村里走一走看一看。腊月二十二,与百余人参加了由县内包村单位联合多家机构组织的“留住记忆—走进柴关山土窑洞民居春节文化活动”,开展了为村民拍全家福、义写春联、秧歌娱乐、义务理发等系列活动。常年谋生在外的、居住在城镇的、在下寺湾镇种菜的众多柴关山人闻讯赶回来。这片厚重的土地、莽莽苍苍的山沟、一溜湾的窑洞,是他们永远的记忆。柴关山许久没有这样热闹过,这是他们团圆喜庆的节日,这份记忆是常留心底的幸福。

    耄耋老人 山里的孩子 孩子的假日时光 技艺大多从模仿开始

    柴关山常住人口少,若要细问,村干和扶贫干部最清楚了。这里偏远而不闭塞,时代的暖风吹来,一朵一朵蒲公英种子离巢飘走,总有那么几朵留恋花盘久久不肯离去。柴关山人的老巢就是这些窑洞,尽管大多已经老旧,也毕竟是个窝。鸟巢一般筑在高高的树杈,柴关山的窑洞开在山的肩膀上,洞外的山路,如飞舞的丝带,连串着山岭、民居、农田,通向外面的世界。复杂地形的山坡地,缺乏精耕细作的条件,地力不可谓不贫瘠,生存定然不易。依然在这里生产生活的和走出去的人,必然继承了大山的气质、品格和精神,雄浑、淳朴、执着、坚强,与这里的男女老少对望,眼睛是清澈的;对话,语言是自然的;行事,你能感觉心是纯净的。

    冬日柴关山 村前村后路 湛蓝的天空下,老槐树守望着窑院。   温暖的阳光斜射进窗格

    活动之余,我喜欢四处走走。冬日湛蓝的天空,老槐树守望着窑院,窑的闪檐和门窗残破了,许久不住人了,只有温暖的阳光穿过树枝,斜射进窗格,让离家前的生活痕迹一览无余。墙上的明星不老,一些立柱依然撑着这个家,掌炕、锅台还是旧时模样。没有人居住打理,土窑会很快衰败,石磨盘会四处滚落,野草会疯长。墙上的仙人掌早就冻肿了,却依然以刺芒作为利剑,守护着最后的土墙。其实窑院有没有人居住,打眼一望抽鼻子一闻,衰败腐朽的气息或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有些窑门上着锁或用铁丝拧住,挡牲口的栅栏拦着,主家不一定何时就回来了。住着人的,院子里窗户下,杂乱闲放着犁锄和箩筐。这些器具,很自然的摆放,顺手也顺眼。我总以为农村的环境整治不应照搬城市的做法,农家小院的家什柴炭全要码得整整齐齐,就成展柜了,倘若是集中连片改造过的,整齐划一,就升级为展厅了。农村吸引人的地方,是每一家都有特色,都不太一样,只要不是垃圾遍地,些许的凌乱更有意趣。有人说过去柴关山男人爱喝酒,现如今留下酒瓶砌成的玻璃墙俨然成为一道风景,窑面上以酒瓶做装饰亦有出别致的创意效果。

    墙上的明星不老 立柱一直撑着这个家 要生活,必须顶着 桃杏记得那些年 老窑院,收拾出来不容易。 用空心木做烟筒 酒瓶墙,消磨那个年代。 告别单调的创意 守护最后的土墙

    信步走入一户农家,老婆婆带着对联年画回家,见了我,忙掀起帘子让我回家喝水。她家姓邢,娘家是吴起王家。我仔细端详老式样民间画法的木柜,还有墙上挂着一些相框,其中有三张黑白合影照片很特别,人物是翻拍在一起的,老婆婆介绍说三张合影分别是祖父母、父母和娘家父母的,又如数家珍指着一张张彩照说起她几个孩子。孩子都在外生活,窑洞虽老,老两口舍不得丢了,就先这么凑合着过吧。

    这已是很爱好的人家了 过去要拉着牲口去很远的地方驮水   窑里很温馨 老式木柜,手艺人的试炼。

    与柴关山相伴的还有沟谷茂密的树林,树林里隐藏着鲜为人知的峡谷。清脆的鸟鸣,成群的喜鹊在窑畔上起起落落,麻雀落满了一丛灌木,一只山鸡惊起,野兔跑过山梁,芦花土鸡打闹着抢食,圈里的黑猪头也不抬只是哼哼几声,山羊无动于衷,倒是一群毛驴慢慢围拢过来,嗅着我的相机,非要我挨个摸一摸它们额头方肯离开。最通人性的家狗,翻着肚皮让城里来的孩子挠痒痒,一会又雄赳赳地陪着主人四处巡游。这些动植物都是柴关山和谐环境的一部分,人与之和睦相处,相互依存。

    山里的麻雀都是成群的 黄蜂是自己筑巢的 鸡都是散养的 家猪懒得头也不抬,只是哼哼几声。   毛驴不怕人,摸一摸它们的额头方肯离开。   孩子的玩伴,老人的卫士,豺狗的后代。

    活动现场是一处老窑院,柴关山人围拢起来合影留念,文化才艺在这里上演。凝神静气,笔走龙蛇,大大的福字,春联立马写成;飞舞凤剪,繁密团花,灵动的生肖,窗花顷刻呈现;锣鼓喧天,人影婆娑,热闹的场面,秧歌就地飏跶。间有和面的,切菜的,一场农家口味的饸饹盛宴即将开吃。

    合影留念 送春联 送剪纸 和面 配菜 看热闹 理发

    站在硷畔上,看着大半个村落和田地就像在一个簸箕里,我的思绪从眼前的热闹引向遥远。村头来处,一处开工的场地,是风力发电项目,山高风大,柴关山也能招来新能源。在它的旁边,有两处老建筑引起我的兴趣,顾不得等吃饭,我急急前行,近旁一看,路的一边是一座老爷庙。庙虽小,建筑是榫卯结构,立柱横梁,类似今天框架单元,斗拱飞檐,造型古朴,前后双开门,两端供奉神。庙两侧有一株老榆树,一株月牙树,都已登记为甘泉古树名木录。又有一通石碑,捐助者名姓尚可辨认,唯正文模糊不清,些许字可认但是连不成句,落款清晰地显示为“大清同治四年”。我突然特别渴望读懂碑上的文字,了解此地的由来,原住民的生活状态,他们建庙祈福,却又魂归何处。路的另一侧亦有一株老榆树,是村小学废弃的一排瓦房,两间教室和宿办合一的教职宿舍,残留有校门的土墙。过去人之所以重视学堂和家庙祠堂,用今天的话来说,教育要面向未来,但更应传承历史。历史留住了是记忆,留不住的被遗忘。

    村前的老爷庙 同治四年的碑文,在黑暗来临之前 在这里的最后一堂课 曾经的校门 赶牲灵(网络图片)

    约好了下午要去单位的帮扶村慰问贫困户,来不及再细看了。搭了下寺湾镇党委白书记的车下山,我说起一上午的见闻。白书记说,你还没走完,还有什么什么沟,什么什么峁,我于是又有缺憾了,回头已看不到柴关山的踪影。这个村子将来是整体搬迁还是有所保留,会再度兴盛还是成为后人探秘的遗迹,我想,主动权攥在柴关山人手里。何去何从,没有结局,但“留住记忆”的提法很好,永远不会错。 

    赶牲灵(网络图片)

    文章写到这,本应结束了,一直打听柴关山的由来却有了回音。村里老高从老一辈传说,柴关山这一带本无村落只有捷径,从雨岔沟上山,一直到志丹康家沟,过去叫岭上,是南下北上赶生灵的必经之路,高家祖上就是其中一员。骡马穿行的茂密原始丛林,多有狼、豹子、黄药(即黄鼬,俗称黄鼠狼,鄂尔多斯方言)侵害客商,有豺狗形似狼,不伤人,护佑众生,多次解难。于是众人建豺管寺,供奉的老爷即岭王,是管理柴关山的山神。豺管寺一度香火鼎盛,来往客商经过都要顶礼膜拜,危难之间一呼老爷救命,立即就能派豺狗搭救。之后渐有外地人聚集在寺庙周围开窑栖身,砍树开荒,胡宗南侵入时期收拢人心曾兴修寺庙。不知何时,村名因谐音演化成柴关寺,直至柴关山,这就是柴关山名称的由来。

    原本猜测村名可能因为有柴姓和关姓的缘故,老高的说法出人意料。查资料,一说是柴狗,学名中华田园犬,俗称土狗,为中国本土犬种之一,与狼外形非常相似,是汉族几千年农耕社会背景下的产物。但柴狗似乎不敌狼和豹子这些野兽,极有可能说得是豺狗。这又颠覆了我对于豺狼的认知,其实豺是豺,狼是狼。豺狗,亦别名柴狗,另有红狼、赤狼等多种名称,是现存较为特殊的犬科动物,形似狼,习性类似非洲野犬。豺群比狼群更为坚韧,它们会配合攻击虎豹,无种族之分,是以生存能力强。豺为典型的山地动物,行动敏捷,善跳跃,灵活性胜于狮虎熊,群居,凶残,喜追逐,围猎,频繁活动于晨昏,杂食,除肉食外,会进食水果、菜和草。豺狗曾广布亚洲大陆,后来数量却岌岌可危,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惊奇的是,豺不会攻击人类,部分山区,由于野猪、猪獾和狗獾等危害玉米作物,豺帮助他们控制了野兽对作物的危害,平衡了生态系统,一些地方把豺视为神豺,反映了朴素的保护意识。

    豺狗(网络图片) 豺狗(网络图片)

    对豺狗知识的恶补,验证了民间传说的合理性。农历狗年伊始,竟找出一条堪比茶马古道,曾部分存在于甘泉境内的赶生灵之路,挖掘出一种曾一度被神话的犬科动物,令人惊喜万分。我依稀看见,柴关山一株株高大的树木和缠绕的藤蔓,原始丛林绵延,一条崎岖蜿蜒的山路上,赶生灵的人影匆匆,驼布匹油盐的骡马负重前行。寂静中,回荡着清脆的铜铃声和粗犷的信天游。忽然,豹嗷狼嚎马嘶人喊,豺狗群从天而降嗥叫着围猎,一场生死搏杀在密林里上演,力量与智慧在物种生存间较量。最终,商贾得救,崇拜与信仰就此产生。

    历史湮没黄尘古道,传奇险些烟消云散,一段传说让我有修改本文标题的闪念,也许《柴关山爆惊天秘闻》《柴关寺背后的豺狗王》才有噱头。但为了寻找文化记忆,只好淡漠浮华,坚守执着,不轻易言弃。

                                                                                 2018年2月17日

    《柴关山飞出金凤凰》

    见过高英凤,方知她是甘泉下寺湾镇柴关山人氏。春节前,县影视协会成立,她作为筹备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代表参加,于是我认识了这俊美的女人,丹凤眼透着灵气,短发头更显干练,说话谦虚、热情,稳重而有激情。言谈中,知道她娘家在柴关山,婆家在新庄洼,后来定居安塞,从事过幼教,拉扯着两个孩子,给一群学员传授着技艺。因为对传统民间文化的喜爱,尤其擅长于剪纸,她创办了安塞凤剪民间艺术品销售有限公司,开办了“凤姐民艺工作室”,作品屡获奖项,于普及民间文化和艺术技能培训乐此不疲。年前月底,高英凤作为陕西的唯一代表,参加了全国妇联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创业创新大赛启动仪式,更加坚定她继续走民间艺术创作和发展文化产业之路的信心。

    比赛中的高英凤 起稿 画样 参加农高会 参加微商创业创新大赛 参加微商创业创新大赛 参加微商创业创新大赛

    那日,“留住记忆—走进柴关山土窑洞民居春节文化活动”现场,荟萃了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吸引了热爱民间文艺的各界人士。熙攘的人群中,高英凤忙碌着为娘家人招呼客人,忙着现场剪纸,一次活动就送出去剪纸600余件。“走出去的剪纸人,带回来的爱”,远远望着她的笑颜,那是文化的自信和追求,敞开了心底的幸福与快乐。之后,听说她有大动作,2017年9月,打算回乡创业的她筹备创办甘泉元芝民间文化营销有限公司,得到下寺湾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公司协调提供了场地和办公设施。她又在县人社、就业、扶贫、妇联等单位的支持下,制订了培训计划,拟在甘泉分期培训民间剪纸、绘画、刺绣、布艺、编织、民歌、曲艺、腰鼓等民间文化技能。已决定举办2018年贫困及失业妇女初级剪纸培训班,让广大农村妇女掌握民间剪纸技艺,创造增加收入的新渠道,走向脱贫致富之路。按她的想法,发展民间文化产业,有利于甘泉民间文化的挖掘与传承,有利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就业扶贫,符合甘泉全域旅游发展格局,自己又有多年的创作经历和管理经验,因此,公司必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按她的步骤,先走两步,第一步是做培训,根据不同的群体,集中地点,因人施策,分期培训。第二步打造团队,为想单独创业的学员提供帮助,把想进公司的合格人员吸纳进来。后面又该怎么走她没说,我想当然应该是船坚炮利,扬帆远航了。事业发展顺利了,许多想法都能实现,包括她想打造一座宏伟的甘泉民间艺术展览馆,让更多的人参观学习。微信中,我听出这话颇有几分成功的自信和晾宝人的得意。我说,善!我们都看好你!她又纳闷如今算得上天时地利人和,既能免费学一手技能,又能得到艺术的享受,更能依此赚钱致富,为什么报名培训的人不多呢?为什么符合条件进公司的人那么少呢?我说,莫急!我们都支持你!因为许多人没有掌握信息,许多人还不了解文化市场规律,许多人既没想法也不信你!

    回娘家参加柴关山的文化活动   教授剪纸技艺 非遗传承,带出了许多弟子 参加文化活动 网络新闻截图 网络新闻截图 网络新闻截图

    写到这就想捋清一下思路,做一下普及。民间文化其实就是传统文化,记得中国艺术研究院资深研究员田青先生曾把传统文化概括为“三根柱子两层楼”。三柱,儒释道也,“以儒济世、以道修身、以佛养心”,这是文化核心,是中国人精神力量的源泉。两楼,文人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民间文化并非“低下”,其高远、广大、丰富、精彩,浩渺无边。我们所知的传统曲艺、舞蹈、美术,节庆、习俗、民间文学、手工技艺等等构成了民间文艺的范畴。剪纸在农村是历史悠久、流传最广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传承祖先的基因,传达生活的情感,体现艺术的审美,这份精神遗产值得我们传承,这些宝贵财富值得我们珍视。高英凤虽出生在柴关山这样的边远山村,但她有幸从小就植根于生活的土壤,大山的品格、自然的灵性、淳朴的民风、生活的艰辛,势必对她产生重要影响。能在艺术上突飞猛进,靠的是生活的积淀,孜孜不倦的学习,持之以恒的毅力,沉浸于内的领悟,其作品方得刀味纸感,进入会意传神之境界。尤其令人敬佩的是,高英凤视野宽广,心有大气量,她敢为人先创办文化公司,费心劳力组织免费技能培训,一心想着回报乡梓,惠及民生,助力扶贫,走出一条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另外不能不提,高英凤生活多年的安塞县,自觉的文化思维,浓厚的文化氛围,对文艺人才培养的重视,文化产业链的初步形成,都是值得周边县区借鉴的。   

    高英飞剪纸作品(下同) 新剪的后三图,祝大家狗年吉祥!

    柴关山飞出了金凤凰,希望高英凤以虔敬之心矢志于民间文艺,在创作的道路上愈走愈远,她的文化公司越办越好,匠心引得百鸟朝凤。“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有这样一批人士热衷于民间文艺和有识之士的支持,假以时日,她们的造诣不可限量,事业必定兴旺,甘泉文化的繁荣为时不远。(本篇引用图片系网络或微信图片)

    2018年2月19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柴关山的记忆(外一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rwf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