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汉武帝推行新政却因窦太后的打压而被迫中止,赵绾、王臧也因此而死

汉武帝推行新政却因窦太后的打压而被迫中止,赵绾、王臧也因此而死

作者: 无限江山 | 来源:发表于2024-06-24 08:24 被阅读0次

    汉武帝即位后,面对着“汉兴七十余年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瘭瘦皆满,而府库余货才,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不可校也。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的繁荣景象,血气方刚的汉武帝决心进行一场改革,大展拳脚,但是这场所谓的建元革新却被其祖母窦太后打压下去了,而赵绾、王臧这两个新政的支持者作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也死于狱中。

    建元革新的本质是黄老之术与儒术之间的一场正面交锋,进一步讲是西汉的国策之争。西汉自高祖刘邦建立以来,一直秉承黄老之术,推行无为而治,而到了汉武帝制的时候,其弊端也逐渐展现,因此,汉武帝决定除旧布新推行新政。那么以什么为基础来推行新政呢?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汉武帝决定推崇儒学,按照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汉武帝看来,推行新政是没什么难度的,有御史大夫赵绾、郎中令王臧主推其事,又有丞相窦婴和太尉田蚡的鼎力支持,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于是汉武帝就毫无顾忌,开始大刀阔斧地干了起来。

    建元革新的主要内容有两个:兴儒学,除弊政。这是两个层面的问题,兴儒学是要统一治理国家的思想,把长期推行了黄老之术转到独尊儒术上来。从具体的着手点来讲,兴办太学,把儒学作为国家的正统提到最高的位置上来。

    提到儒学,除了董仲舒之外,还有一个人是必须提的,这个人就是申公。他是齐鲁之地的大儒,当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以研究《诗经》而闻名于世。年轻的时候申公曾在诸侯之间游历,但发现诸侯中没有几个是真正推崇儒学的,大多是些附庸风雅、欺世盗名之徒,申公很失望,“申公耻之,归鲁,退居家教,终身不出门,复谢绝宾客,独王命召之乃往。”

    汉武帝重用赵绾、王臧,推行新政、兴儒学设立明堂,但是设立明堂之后,谁来主持呢?御史大夫赵绾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威望也不够,于是向汉武帝推荐申公出山。为什么是申公而不是其他人呢?因为赵绾是申公的弟子,曾跟随申公学习《诗经》,因此,建议汉武帝请申公入朝,“及代赵绾亦尝受诗申公,绾为御史大夫。绾、臧请天子,欲立明堂以朝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师申公。”汉武帝的诏书到了鲁地,申公不再藏拙,立刻奉旨进京。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由此可见,申公不是真正避世,而是在等待机会,毕竟对他来讲,让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才是最大的志向。而赵绾作为他的门生,正在践行申公的理想。

    刘彻

    申公来到京城后,汉武帝立刻接见,“至,见天子。天子问治乱之事,申公时已八十余,老,对曰:‘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汉武帝年少气盛,喜欢人写文辞精美的文章,本来想听申公的几句奉迎之词,听到申公这样的回答,不禁眉头紧锁,颇感失望。然申公已经来了,又不能让人去,于是拜申公为太中大夫,主要管理明堂的日常事务。“是时天子方好文词,见申公对,默然。然已招致,则以为太中大夫,舍鲁邸,议明堂事。”

    建元革新的另外一位推动者王臧,也是申公的学生,他曾经做过汉景帝的太子少傅,汉武帝即位后,他上书申请作为汉武帝的宿卫,只过了一年,就被汉武帝拜为郎中令。“兰陵王臧既受诗,以事孝景帝为太子少傅,免去。今上初即位,臧乃上书宿卫上,累迁,一岁中为郎中令。”郎中令是九卿之一,是仅次于三公的高官,更为重要的是,郎中令负责管理宫内的侍卫,也就是直接负责皇帝和皇室的安全。至此,汉武帝为改革所做的前期准备,已经完全就绪。位列三公的丞相窦婴,太尉田蚡,御史大夫赵绾全是自己的人,九卿之一的郎中令,负责宫廷宿卫的王臧也是自己人,汉武帝大刀阔斧的改革开始了。

    诏贤举荐

    光靠这些人,还不足以推行新政,要除旧布新,现在这批靠黄老之术上位的官吏必须全部换掉,需要全部换成推崇儒术等革新举措的人。

    汉武帝的诏书颁布郡县及各诸侯国,要他们举荐方正贤良之士,并在其中择优举行殿试,从中为国家选拔人才。“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乡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严助、主父偃、东方朔等人,都是通过汉武帝的这项政策,才逐步崭露头角的。

    列侯就国

    列侯,就是有封地的诸侯们,就国,就是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封地去。作为地方诸侯,不到自己的封地上去治理地方,而一直在留在京师有什么意义呢?这条政策颁布之前,有大量的列侯们,根本不到自己的封地去,而是长期在京师待着。那为什么他们想这么做呢?第一,京城的政治环境好,只有在京城才有进一步提拔的可能,因为在天子的眼皮底下,举一动都很容易被领导所看到。追求政治进步的人,都不想离开京城,到偏僻的穷乡僻壤去。第二,封地条件太差,怎么能和京城相比?在京城里可以养尊处优,在封地不仅要操心封地治理,生活环境比京城还差上万倍。

    刘彻

    既然列侯们都强烈反对,那汉武帝为什么还要坚持这么做呢?只有一个原因,列侯们都是黄老之术的受益者,有他们在京城,就会对黄老之术和无为而治的国策构成强大的政治支撑。只有让他们远离京师,回到自己的封地去,汉武帝才能在中央政府推行新政、大展拳脚。

    除关

    这个除是指去除,是指函谷关。秦朝严刑酷法,进入函谷关,必须有文凭路引,否则根本无法进入。到汉武帝统治时期,已经天下大治,除了北方匈奴侵袭之外,内部安全问题,已不是主要的社会矛盾,为了彰显国泰民安天下大治,汉武帝颁布了除关的诏令。

    检举

    检举,检举什么样的人呢?主要的目标是宗室以及窦氏。从汉文帝时期开始,主要的内部矛盾就是做大的诸侯对中央政府的威胁,尽管经过景帝时的七国之乱,主要的几个诸侯国都已被大大削弱,但诸侯国威胁中央的问题一直存在。这个时候主父偃还没有进入汉武帝的视野,推恩令还在酝酿之中。因此,汉武帝能想到的办法,就是用检举的方式,把那些横行不法的诸侯绳之以法,这样就可以收回他们的封地,消除他们对中央的威胁。

    窦氏外戚,上有窦太后、窦婴,下有靠黄老之术上位的大量官员,他们牢牢掌控着中央政府的各项权力,是汉武帝推行变法革新的最大阻力。因此通过检举这种形式,可以把这些人从权力中枢清除出去。

    导致建元革新失败的导火索,是御史大夫赵绾的奏折,“二年冬十月,御史大夫赵绾坐请毋奏事太皇太后”,皇帝自己就可以自作主张。“礼,妇人不豫政事,时帝已自躬省万机;王臧儒者,欲立明堂辟雍;太后素好黄老术,非薄五经,因欲绝奏事太后,太后怒,故杀之。”

    孝文窦皇后

    对于窦太后而言,搞改革可以,想除旧布新也没什么问题。但要夺权,想自行其是,彻底推翻黄老之术的治国之策而推行儒术,那是万万不行的。“太皇窦太后好老子言,不说儒术,得赵绾、王臧之过以让上,上因废明堂事,尽下赵绾、王臧吏,后皆自杀。申公亦疾免以归,数年卒。”这还没完,窦太后免去丞相窦婴、太尉田蚡之职,用柏至侯许昌为丞相,武强侯庄青翟为御史大夫。至此,汉武帝的班子被彻底搞垮,汉武帝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建元革新,表面上看汉武帝稳操胜券,实际上背后暗潮汹涌。窦太后一直在冷眼旁观着一切,当发现建元革新的真正面目是要废除黄老之术,而推行儒术的时候,以雷霆万钧的手段,将赵绾、王臧下狱,窦婴、田蚡免官,安排自己人来做丞相与御史大夫,进而把汉武帝架空。只能说初登大位的汉武帝,与老辣的窦太后相比,还相差甚远,这就是成长所付出的代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汉武帝推行新政却因窦太后的打压而被迫中止,赵绾、王臧也因此而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rwrc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