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讲到,学中医最核心的两个部分是:体能训练和感知力训练。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我来解释一下。
首先学中医为什么要体能训练?
《黄帝内经》中讲:以我知彼。李辛老师的书以及课程中也强调这一点。大概的意思就是:作为一名医生,首先得先把自己调理到一个“常”的状态(常指的是:正常,平常),自己的主体要清晰,头脑要清明,身体要健康,才能向病人传达出一个正向的能量信息,进而调理好病人的身体。
中医讲开阖,睡眠是最好的补药,是一个阖的过程,而运动是最好的流通,是开的过程。现代人大部分都是坐办公室,伏案工作,平时用脑比较多,所以每天的运动量基本都是不够的。所以每天除了保障足够的睡眠,适当的运动是非常有必要的。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也是很有必要的,量力而为。当你感觉自己身体比较弱的时候,可以选择散步,瑜伽,或者打太极拳这些比较轻柔,舒缓,不是太激烈的运动方式,以微微发汗为宜。但是如果你的体质比较健壮有力,这些舒缓的运动可能就不要适合你了,你可以跑步,打拳击,练习武术这种比较激烈的运动,在这种激烈的对抗中你可以尽情释放自己的生命能量,体验到酣畅淋漓的感觉。
其次,感知力为什么对学中医这么重要?
可能大家一听到学中医就想到,是要给人开方子吃药吗?要给人针灸推拿吗?我回答,扎针,吃药其实是中医看病的最后一步,每个生命都有自我痊愈的能力,都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医生给你开药只是在你实在走不动的时候推你一把,但是还是靠你的身体自己痊愈的,自己变好的,药物只是辅助。
中医看病从来不是针对病的,而是针对每个人的,中医看身体的整体感觉。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同样的病(这个名字也是根据我们有限的科学认知定义出来的)在不同的人身上就会有不同的症状和反应。反观西医(并没有贬低的意思,仅仅就个人经历而言)很多时候,会把身体切分成一个个部位,经常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感冒了大家都是一样的消炎药,痛经就吃止疼片,最多只是剂量不同。所以才会有这种说法,西医治标不治本。
那么“本”是什么呢?我觉得本就是这个人的整体格局,精、气、神、以及能量分布状态。就像有的人天生就是老虎,有的人天生就是兔子。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生命本都能活出属于自己的生命状态。
问题来了,那为什么要锻炼感知力呢?学中医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望诊,要做到一望而知,即你“一打眼”看到这个人的内心感受,这个非常非常重要。我理解这个环节就是体会这个人的常态,正常情况下他的身体状态应该是什么样的,中医治疗的目的也是调常。而不是追着这个人的具体病证,被病带跑偏了。
那么,看常是看什么呢?就是这个人的神定不定,形和气的对比,睡眠质量,面色、头发、舌苔舌底的情况,四肢是否水肿,肌肉的多少,然后就是饮食,大小便,女生的话需要再看月经和白带,最后要关注这个人的运动状况,出汗状况等。这些人的最基本的生理状况,其实是看病是最应该关注的,而不是去关注各种病证。试想一下,如果你这些基本的生理状况都很好,病是不是根本不会找上你。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询问病人的家庭关系,职业和以及TA的社交圈子,与周围人的关系。其实很多病证都跟心理因素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有时候看中医可能会看一个小时,医生觉得你需要好好跟人聊聊天,放松放松,帮你疏通一下心理结节,但相对来说这种情况在西医就会比较少见。
总之,中医包含了很多方面,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接地气,最接近生活的一部分。李辛老师说:“ 学中医要热爱生活,最好要会做饭,同时要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最好不要太努力!”这可能就是选择学中医的原因吧。就单单这句:”学中医不要太努力“,就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
关于努力这个话题,我又能写一篇文章了,下周更新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