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晚,竹桃苑文学社群创始人断鹂老师作客谈写作牛人堂,针对写作的“意象”进行了深度剖析。

一、抽丝剥茧探真相
在正式进入“意象”这一话题之前,老师先为我们解剖了两个问题的真相:
问题一:我为什么没有时间写作?
毋庸置疑,人活着就有时间,而且每个人的时间都一样,都是24小时。因此,“没有时间写作”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断鹂老师一阵见血地指出,那些天天喊着“没有时间写作”的人只是把写作放在了生活若干个事件中相对靠后的位置,甚至是最后的位置。
我们假设,吃饭、睡觉、写作是自己一天中必须要做的三件事,那么,我们肯定就有时间来写作。
因此,事实并不是“没有时间来写作”,而是“不愿意把时间花在写作上”,这在根本上是个人选择的问题。只要我们利用好零碎的时间,见缝插针,写两三百字其实并不难。
在这一点上,日更两百多天的我有一点点体会。自己也曾在日更的安排上纠结过,也曾为如何平衡工作、生活和写作三者之间的关系而感到苦恼。
最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终于能利用每天碎片化的时间,孩子睡着或还未醒的时间,写下只言片语。让写作变成生活常规的一件事,坚持下来就容易很多。
问题二:写作没有灵感、经常卡文,怎么办?
面对这种情况,老师告诉我们最重要的是克服其他因素对我们心智的干扰,真正让自己沉静下来。在写作条件如此便利的今天,也存在数不清的诱惑,这些诱惑大部分来自手机。
我们有可能抵御不了手机的诱惑,时不时就会拿起来玩一下,也可能想着其他工作和生活中的琐事,而无法彻底静心。
这一切的干扰都会导致我们没有纯粹的心思来构思文章和写作。
针对这个问题,老师建议我们静坐半个小时,放空自己,杜绝一切干扰,即不能看手机,也不被任何人打扰。这样做,很快我们就会有表达的欲望。
因此,对于写作者,需要加强的绝不仅仅是时间管理,而是精力管理。
精力,是指精神力量或能量,精力往往决定了我们专注一件事情的时间长度。每个人精力的总量是有限的,顾此必然就会失彼。
我们要学会储备自己的精力,合理分配自己的精力,把精力花在自己认为最重要且最有意义的事情上。
写作,是一种典型的精神活动,需要消耗大量的精力。因此,为了保证有足够的精力从事写作,我们势必要减少花在其他事情上的时间和精力。
此外,我们也需要定期储备自己的精力。一定量的体能消耗可有助于增加我们的精力储备,比如,定期跑步,游泳,健身等。
我们熟知的作家村上春树每天都会坚持慢跑,以此来放空自己,达到一种所谓的“虚静”状态来获得灵感的光顾和精力的储备。
虚静,是指排除杂念、集中精神,超越知性逻辑进入感性知觉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使得日常的自我暂时隐退和丧失,让我们在审美的状态下,以虚空的心胸接纳万物,予以意象。
经常保持虚静的状态,灵感才更容易光顾。
二、写作的本质是营造独特的意象世界
1. 何为是意象?
意象可以拆开来理解:
“意”是指我们创作的意图、意志,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审美理想、艺术追求等等。是一个相对比较虚的概念。
“象”则是用来表达“意”的客观物象。作者的意,需要借助常见的物象将其表达出来;并且,这种物象要能够被人的感官和知觉所体会到。
2. 意象的重要性
首先,意象是艺术作品的核心,是作者和读者沟通的媒介。以写作为例,作家通过作品创造了一个意象世界;而读者通作品来体会和还原作者创造的意象世界。
读者还原的世界和作者创作的世界可能并不是完全相同,这与读者本身的经验、感悟力和认知相关。如果读者能精准体会到作者想传达的意象,那么共鸣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
为何会有“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样的说法?也正是因为,每个读者的人生经验、感受力、欣赏品味和角度不同,通过作品所构建的意象世界就不尽相同。
因此,我们在作为读者在阅读时,一定要加入自己的理解,找到与文本呈现不一样的东西,找到文字背后蕴含的意象。
其次,意象是评价所有艺术作品层次高低的核心标准之一。
老师认为,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即文章)至少有包括四个层次:
1. 物质实在层:包括纸、笔、电脑、键盘、文档等
2. 形式符号层:包括字、词、句、段落以及完整的一篇文章
3. 意象世界层:指作品传达的那种非现实、纯精神的、超越物理时空的审美特质和价值体现
4. 意境超验层:指作品呈现的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
一部作品最完美的境界是能够同时囊括这四个层次的内容。
其中,意象世界层是决定作品是否完整的最核心标准。如果文章只是字词的堆砌,而缺乏独特的意象体现,或者说构建的意象不完整,不清晰,那么就不能被称之为完整的作品。
此外,老师也指出,意象本身并没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意象的格局有大有小,这完全取决于作者的眼界、人文关怀以及情感的投射。
美学家们普遍会认为文学名著所构建的意象格局更高,比如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作家的作品,更让人回味。
这些作品会为我们营造一种全身心的沉浸感,让我们能够投入到作者所营造的意象世界中,而不容易让人感觉跳戏。
因此,老师建议我们对这些经典名著要进行仔细研读,至少进行两遍的阅读。第一遍,要沉浸进去,走进作者构建的意象世界中,去感受和体味,即所谓的“入戏”。
在第一遍阅读时,要注意保持阅读的完整性。不能太过于关注某一个句子或段落,更不能盲目去肢解这个作品。一旦过分关注作品的局部,会影响自己对整个作品意象世界的感受和把握。
著名雕刻家罗丹有一尊名为《断臂的维纳斯》的作品。据说,当他完成这个作品之后,所有的人都被这尊雕塑那双美丽的手给迷住了,止不住地赞叹。于是,罗丹就拿刀砍下了两只手。
因为,在艺术家看来,手只是整个作品的一部分,即使再美也不能超过雕塑作品本身。
老师用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无论是在阅读还是写作的过程中,都要避免过分关注局部,而是要先去考虑把握和构建作品的整体意象。
三、写作技巧分享
1. 如何写好对话:
写好对话关键是要贴着人物形象去写,才能保证读者不出戏,即所谓的“是什么样的人,就该说什么样的话”。如果所有的对话都看着像出自同一个的嘴里,那就显得不真实。
比如,毕飞宇的一个中篇小说《睁大眼睛睡觉》中描写了一个监狱中犯人的故事。其中人物的语言很是粗俗,但很符合角色的身份。
此外,写好对话需要我们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比如,菜市场、小公园、补习班门口、同事聚餐等场合都能成为观察生活的地点。多听现实世界中人们说话的内容,说话的语气和轻重缓急,观察他们的手势、动作。
老师甚至建议我们不要放弃围观吵架和打架的机会,因为这种吵架时的语言最为真实、生动,也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
2. 景物描写:
老师认为,写景最重要的一个技巧事把自己当作一个摄影师,学会运用镜头感。按照一定的顺序去呈现“镜头”下的景物,不能让读者产生跳跃感。
此外,还要考虑写景的目的和意图,在全篇中的篇幅不能过长,影响主题或情节。
3. 如何写悲剧:
老师分享了两种悲剧的境界:
一种是“笑着笑着就哭了”。比如,萧红的作品《手》就是这样的代表,开始读的时候想笑,读完之后却泛起无尽的悲凉和无力感。
第二种是“悲不言悲”,即真正的悲痛往往是无言的。老师分享了自己曾参加一个葬礼的经历。当死者女儿嚎啕大哭时,并没有让外人感觉多么沉痛;而当死者的外甥一言不发地跪在地上一根一根点香时,那种场景却一下子击中了人的泪点。
结语
自己是第一次接触“意象”这个概念,理解并不深刻;老师分享的这些技巧也需要在后续的写作中进一步实践才能加深自我的体会。
这些都能够启发自己的心智,有益自我的成长。正如同,老师所言,文学的最大功用是拯救自己,文字是用拯救自己的方式,来拯救世界。
在古人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修身是第一位的。而通过文字与自己对话,让自己成长,也许是我眼中修身的最好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