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数已尽」,那到底什么是气数已尽呢?举个例子,李自成在檄文中写到「嗟尔明朝,气数已尽」,明末天灾频发,内有流寇四起,外有狄虏入侵,朝堂上党同伐异,官场上贪气成风。根据后世的分析,还有鼠疫爆发,经济不济等等因素,都是一种灭亡的景象,确实是「气数已尽,天要亡我」。
1、经济的不平等
几千年来,老百姓食物主要是杂粮和菜叶,奶类蛋类肉类蛋普通人家几乎没有,通常情况下,在春荒之际,都要挖野菜树根才能过日子。历朝,老百姓吃糠咽菜的记录多如牛毛。据《十八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农业卷》介绍,英国普通的一户老百姓一年消费后,可剩余11镑,约合33-44两白银。中国一个中等老百姓一年全部收入不过32两,而年支出为35两,也就是说,辛苦一年,还要负债3两,才能过活,根本没有存款余粮。一旦遇到天灾,普通人家立马就过不下去,所以只能卖儿卖女。
2、官员精神上的压迫
官员们强迫大批百姓来拉纤,拉一天的工资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这显然是赔本的买卖,百姓很多都不想干这份工作,许多人都趁着夜色逃跑。“为了找到员工,当官的派手下的兵丁去附近的村庄,闯入家门把一些村民从床上拉出来强行加入民夫队,逃跑被识破的肯定免不了一顿毒打。看到他们当中一些人的悲惨状况,真令人痛苦。他们明显地缺衣少食,瘦弱不堪。……他们总是被兵丁或什么小官吏的随从监督着,其手中的长鞭会毫不犹豫地抽向他们的身子,仿佛他们就是一个个牲畜似得。”
3、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约翰·巴罗在《我看乾隆盛世》中说:“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看不到任何人春光满面、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除了村庄周围,难得有树,且形状丑陋。房子几乎都是泥草糊的平房,茅草盖顶。偶尔能看到有一个小楼,但是也是破败不堪,或能够看的过去的农舍。……不管是房舍还是河流,都不能和英国普通的小镇相提并论。事实上,只要眼睛能看到的地方全部都是贫穷落后的场景。”
以上种种原因,才使得大清的气数消耗殆尽。话说我大清尽然亡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