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语文教学。因为本班是宏志班,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学生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因材施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部编教材设置了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安排三到四篇文章,所以单篇教学一直初中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这样以题材为经,作家为纬,看似丰富多彩,实则有失偏颇。篇章虽多,但主题相同,这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及大自然离不开春夏秋冬,说到童年离不开童趣、教诲,说到小说离不开讽喻,谈起议论死扣论点、论据。
长此以往,我们似乎忘掉了文学的初衷,课标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可见对话是阅读教学的本质,但这里的对话需要怎样的前提,对话的内容和目的是什么,并没有过多的阐述。撇开编者这个不可控因素,我们教师怎样和学生完成文本的阅读教学?是每位教师、每一课时都应思索的问题,除了对话真的没有更好的途径了吗?
现以对话前提为例,阅读教学的对话必须是有阅读准备的,读了多少文本素材,了解多少文本背景,甚至你对文本有怎样的初始感触,只有建立了这些基础,教师才能和学生量身定制对话的主题内容。主题和内容的确定,才能延伸出教学目的的实现。而我们现下的教学都是先摆明目标,确定内容,然后拉着学生强行加入对话中。这既损害了师生情谊,教学也显得特别刻意。
那么怎样的课堂对话才更有意义呢?
我想,首先是基于情境的对话。
这情境从字源上讲,应是学生心中有场景,有画面,甚至有意境,当然这些都应有文学味的。如诗中送别的场景画面,不舍的心境,惆怅的情谊,在这之上还应有情感的触动,这需要教师巧妙地调动学生内心相同的经历或相似的阅读体悟,从而刺激他们内心的情感因子,
其次,应是师生高度参与的对话。
如何让师生高度参与,教师必然要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因子,有表达的意愿。有解惑的冲动,才有思维的火花,才有激情的对话,才有问题的突破。当然,这思维的火花是星星点点而燃起的,这激情是在对话中冲击荡漾而蓬生的,这突破是问题的摧毁裂变而生成的。
再者,应是有深度思维的对话。
文本阅读如果是从浅层滑向浅层的解读,那便失去了阅读鉴赏的意义。阅读让我们受益,不仅指我从中读到了些什么(包括思维和情感的方面),我们还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写就的,即文章的构思。再进一步,我们还应品鉴出文章为何要这样构思。这样的构思会带来怎样的效益?
最后,课堂对话应有问题的导向。
回顾自己上过的所有课程,那些让人记忆犹新的课,无一不是将学生引入一个问题,最后解决或至少触摸到了问题本质的课程。试问我的课具备了这样的特质吗?
首先,我的问题是零碎的,是对课文的肢解,缺少主干式的问题导向,所以所有问题解决了,似乎又没有解决最核心的问题。第二,我的问题更多是只限于单篇,课堂与课堂之间的延展性不强,篇章与篇章的关联性不足,缺少知识的构建重组与思维的贯通融合。第三,问题的导向,导的方向在哪?是文本的情智与韵味,文本的艺术与功用,还是文本的地位与效应,这无疑不是我们需要思索的问题。也许以往我们在情智与韵味上做的功夫太多了,以至于在艺术和功用上模糊了,而其地位与效应早已忽略了。
关于教学的十六字方针现已阐述完整。教学的变革于我才刚刚开始。没有好的思想引领,便不可能进入好的教学至境。同样没有切实的教学思绪,便没有丰实的教学成果。现写下此教学总结,激励自己不断创新教学,成就自我的价值。
网友评论